我喜欢的清供佛手之小解读2017秋来了
得声明,这篇文章里大量内容使用了百度和一位淘宝卖家的页面内容,简直就是一篇佛手历史溯源文了。甚好。 新增的的内容 今年,玩儿的早,这才上元节,已经开始买青佛手了;据说,可以看着它慢慢变黄,然后。我在让它们慢慢变干…… 我对你的爱,源于你的人,而不是你给我的一时的物质生活…… 所以, 又是一年佛手季, 于是, 你包容了我,我也爱了你 为什么要整理这么一篇百度/淘宝内容汇总文?今冬,喜欢上了佛手,放在屋子里,果香满室,比什么鲜花香水都养人,已经记不清什么书里里也有这样的桥段了,屋子里放果子好过什么熏香的。 买回来新鲜的佛手,可以放在供桌,案头,干透了,依然果香浓郁继续可以做清供,美美的。 朋友圈里,发佛手照片,就总有朋友问一声,这是什么?清供是什么?那就写一下,如今,丁酉年入了秋,可以也来上几斤,真是非常美好的事物。 下图为年秋冬我自己购入的佛手,新鲜佛手 佛手冬日室内可以干透,做成长久的案头清供(下图左侧,干透的佛手) 先说清供(以下内容来源于百度) “清供是在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主要包括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工艺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可以为厅堂、书斋增添生活情趣。” “清供的起源得从祭祀说起。清供源于佛供,回溯魏晋时期的兰亭雅集: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即“修禊”,这种古老的民俗,为的是洗去冬日尘埃,感受春意。树丛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头上放着一瓶花,就成了曲水流觞,那些花瓶,杯盏也成了清供摆设的雏形。清供的完整体系产生于汉唐以后,唐宋时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佛教传至日本后,也把“禅房供花”的佛供礼仪带去,成为古时家居里祭拜神佛的场所。” “清供有两层意思,一指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鲜花、香火和食物;二是指古器物,盆景等供玩赏的东西,如文房清供、书斋清供和案头清供。” “世上也分“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可按节日分,如岁朝清供、瑞阳清供、中秋清供等;亦可按礼俗分,如寿诞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无名之供,是在非节日之时随心无来由地摆上几样物什,比如有朋自远方来,送了水果、盆栽,主人便找相配的果盘花案来“供奉”。” 再说佛手(以下内容来源于某淘宝卖家) “大约是在宋代,同属柑橘属的枸橼,即香橼,因其强烈的芳香,逐渐脱颖而出成为闻果的主力军。香橼卵球形,形如小瓜,柠檬黄色或淡绿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但香气浓郁,甚至可以当做熏衣的材料之一。 香橼有一种经过长期人工选育栽培出来的变种,就是鼎鼎大名的"佛手",或者叫佛手柑、佛指柑、佛指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形的果实或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玲珑可爱。果皮极厚,瓤少难食,但香气不输香橼,甚至更甚。除了闻香,还兼具观赏把玩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橼一起成为闻果的主要来源。 到了明清,特别是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的风气越来越兴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势头。闻果的香气毕竟较弱,需要一定数量才能芬芳满室,所以要获得较佳效果,就要取十来个佛手或香橼,堆放在一个大盘中,陈设在条案、香几之上。 明代高濂在其万历间所著《遵生八笺》之“起居安乐笺”中,专门提及“香橼盘槖”:“香橼出时,山斋最要一事,得官哥二窑大盘,或青东磁龙泉盘、古铜青绿旧盘、宣德暗花白盘、苏麻尼青盘、朱砂红盘、青花盘、白盘数种,以大为妙,每盆置橼廿四头,或十二三者,方足香味,满室清芬。”把摆香橼当做一件要事,并罗列了各种适合置橼的大盘,还特别说明数量要十数头以上。《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探春的秋爽斋,“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也是大盘堆放。这在明清绘画中常可见到。 北方有钱人家冬日住房室内烧有地炕,温暖宜人,这时再摆设腊梅、水仙等岁朝岁寒清供,以及香橼、佛手等香果,罗列满屋,可使室内经暖发香。这个习惯在北京至少延续到几十年前,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在《吃主儿》中提及这两种闻果时说:“这东西放在哪儿呢?或是上房大八仙桌的正当间儿,或是在上房一个显眼的地方摆一个高几,放在几面上。要摆这个东西,讲究用一个大瓷盘子,用十来个佛手一层层垒起来码放在盘子里,一个礼拜左右撤换一回。一般来讲都是整撤整换,没有零揪的。”还得一周整盘换一次。 不过北方毕竟不是这些果子的产地,其价格也不低廉。宋人便说香橼“或将至都下亦贵之”,《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一回说到童奶奶和童七商议如何巴结陈公公时说,“我听说佛手柑到了,你买上四个好佛手柑,再买上他一斤鲜橄榄,你送了去”,童七“连忙走到福建铺里,一两八钱银买了四个五指的佛手柑,又鲜又嫩,喷鼻子的清香;一钱二分称了一斤橄榄”。一斤橄榄不过也就一钱二分,当时福建铺子中售卖的佛手,四个的售价居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块,这对于水果来说简直是天价了。要购买大量的佛手、香橼摆设,只闻香气而不食用,并且还要定期更换,并不是一般人负担的起的。所以一般普通使用,其实还多是摆放三两个而已。 另外,在晚明文人眼中,堆放如山的闻果似乎也是一件俗不可耐的事情,文震亨在其崇祯年间所著的《长物志》器具卷中,特别抨击了几十年前《遵生八笺》所提倡的大盆堆放法:“以大盆置二三十,尤俗。不如觅旧朱雕茶槖,架一头以供清玩;或得旧磁盆长样者,置二头于几案间亦可。”崇尚以少为美,甚至认为摆一头两头就足够了。不过文震亨向来鄙夷市面上流行的作风,由此也可反见当时风气。 王敦煌说,北京冬日摆佛手、香橼,往往只二者选一,并以佛手为上,“作为闻香用这两种果子均可,但是实际使用只选其一,很少有人同时使用的。其中佛手优于香橼,所以一般来讲有了佛手就不用再买香橼了”。不过这可能是晚近的讲究,大概怕两种香气混扰,早先似乎并无此说法。成书于清嘉庆初的车王府曲本《刘公案》里边讲到一处禅房陈设,“当中堂屋,迎面放着一张紫檀八仙桌,……右边是个白玉盘,相衬着三个大香橼、两个佛手。”《扬州画舫录》描述“华祝迎恩”陈设,也说“旁用地缸栽像生万年青、万寿蟠桃、九熟仙桃及佛手、香橼盘景”。。著名的《雍正十二美人图屏》之中的“裘装对镜”,榻上所置,也是香橼、佛手同盘摆放。 ” 美人美图欣赏完毕 附送我很喜欢的小曲子一支 刘少椿先生之《良宵引》 (曲子很小,几百K的样子或者一两M,一张图片大小,可赏) 陵雲堂主毛毛,其太外公为刘少椿先生(广陵派第十代宗师),家中世代琴人; 毛毛生于操缦之家,自幼深受家庭环境影响,经由其祖母刘荣珍女士亲手开蒙古琴,弹琴手法流畅自然; 其所斫制古琴,遵循古法,音色上佳,韵味悠长。 ---------家学渊源,古琴,之于毛毛,大约已经浸透到了他的骨子里 孔晏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 师从于08年奥运会开幕式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陈雷激先生; 晏兮,已经取得中国音乐学院首批认证的古琴教师资格, 弹琴的功力,看到她弹琴,你自然就折服了。可以来与她对弹/对谈 晏兮,大概,真的能让你感觉到“有美人兮~” 周洪辉 年轻,疏朗,带着超脱年龄的一种严肃 活跃的,沉浮于俗世也并不相排斥 却是,带着深厚积淀的 很混合的一种特质 但是很完美的呈现在了狐狸的身上 是的,我们叫他,狐爷 我对他说, 我从你身上, 看到了四个字~ ……“格物致知”……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是的,深刻的 积淀的实在厚重,不是浅薄之人 欢迎提醒我错字问题,因为我很不喜欢写完之后的校对。谢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wxtz/1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佛手螺,一生至少尝一次的海鲜
- 下一篇文章: 超凡脱俗的佛手接受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