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熟读此人的经历,能破
人的一生,白天最精华的8个小时,都在职场度过,如果职场不顺,那么人生至少1/3的时间都不开心,当你为此郁闷时候,我推荐你看看这个人的传记,或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他16岁时已经承袭父爵,成为四品武官。——是不是高干子弟? 他做官的时候,行贿受贿,克扣下属工资,吃空饷,擅长送礼搞关系,到最后却被穷死。——是不是一个贪官? 他一生怕老婆,见到老婆发脾气,吓得下跪,偷娶小妾也瞒老婆好多年——是不是很软饭? 但他这样的人却干出了一件别人干不了的事儿——那就是用十年荡平了浙江、福建沿海的倭寇,成为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他就是戚继光,历史书上仅用不到半页的篇幅,告诉我们戚继光抗倭这个事实,但真正了解他这个人,还是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 戚继光这个人,越品越不简单,让我触动的不是他的文学和武功,而是他可以借鉴的职场智慧。 01一、初入职场,坚持信念还是随波逐流? 年,嘉靖23年,16岁的戚继光承袭父爵成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卫指挥佥(qian)事,从18岁开始负责登州卫的屯田等杂事。 参加工作前,戚继光受过正统的教育,喜欢读儒经、史籍,老父戚景通也教导他做个清官、报效朝廷,他老爹一辈子也是这样做的。 当戚继光到工作岗位后,现实给了他狠狠的打击,他管的这些兵早已经成为兵油子了,只要出钱就可以“买闲”,不用操练,可以自由赌博、逛窑子、敲诈百姓。 山东沿海不时有倭寇来侵犯,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当兵的对倭寇横行选择视而不见。 那么戚继光的选择来了,他是像他父亲一样做个太平官、与这些当地的官兵同流合污,还是克服各种困难、挑战种种极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用我说,戚继光选择了后者,年少的他已经立下了一个不灭的信念: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既然选择了信念,就要有所行动。家境贫寒、无贵人相助的他,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他开始练习武艺,复习兵法,然后考中了武举人。这一招很明智,既可以为自己赢得尊重,也为他以后“三箭射倭寇”埋下了伏笔,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武艺,也为他以后在凶险的战场上赢得了生机。 初入职场的你,肯定一腔抱负,想做点轰轰烈烈的大事,想实现人生理想。 但是一旦到了职场,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庞大工作链条的小螺丝,离你想象的目标差之千里。 你也要问自己,是否会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还是像其他的老油条一样,把自己磨得滑不溜手地混日子? 02 二、身在职场,你是否在不停地打磨职业技能。 戚继光刚中武举,就爆发了“庚戌之乱”,蒙古那边闹事了。 年,22岁的戚继光主动参与征兵,北上打蒙古,这种事儿其他人都是避之不及。 在这3年里,戚继光怀揣着一本孙子兵法,结合的实际的战例不断地研读,不仅吃透了这本书的精髓,还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 比如孙子兵法说穷寇勿追,戚继光却说只要保持好队形,可以乘胜追击。 比如孙子兵法说对敌要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戚继光却说只要数倍于敌人,要当头暴打,挫其锐气。 后来,他调动到浙江一把手胡宗宪手下平寇的时候,遇到另一个抗倭名将俞大猷,俞大猷一看他的排兵布阵,大吃一惊,问他从哪学的本事,戚继光一笑说都是从打蒙古的时候自学的。 从这方面看,戚继光是善于琢磨战斗技能的,当然还远不止此。 他在浙江工作时,发现浙江官兵也存在问题:打仗前谈条件、打仗时怕死不敢冲锋,经常出现几百个倭寇吊打几万明军,把明军杀得屁滚尿流,戚继光自己也差点在乱军中被败退的自己人搞死。 他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于是从浙江正规军里挑出人专门练兵,结果练出的兵遇到倭寇还是逃跑,这让他很受打击,一度放弃自己。 后来,他偶然看到义乌矿场百姓群殴,看到义乌人打架不要命的气势,深受触动。 他决定专门从义乌当地招名新兵训练,招聘的条件就是听话畏法、四肢发达、没有在市井和机关混过,总结起来就是有信仰、有技能、肯务实,戚继光认为只有这种老实人才能干大事。想想马云的十八罗汉是不是这个类型。 戚继光对这精兵进行了魔鬼式训练,鼓励他们相互打架,打赢一场赢银子,打输一场赏军棍。这些人经常伤痕累累,战斗力就这样激发出来,他们一看到倭寇就兴奋地冒绿光,因为人头就是“行走的钱袋”。 这样虽然解决了怕死的问题,但是和倭寇战斗,自己人伤亡还是很大,因为会用武士刀的倭寇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戚继光试图解决这个伤亡过大的问题。 后来在唐顺之的启发下,他发明了一种阵法,叫“鸳鸯阵法”,这个阵法有三个变种: 在宽广的战场迎敌,采用“十一人阵法”,十一个人为一个小队,设置队长,成员里分别拿藤牌、标枪、长矛、狼筅、短叉、鸟铳,组成一个作战单元,离倭寇远时扔标枪,离倭寇近时用狼筅化解倭刀的劈刺,再用长矛刺,用火枪打。 如果在狭窄的巷战的时候,变成“五行阵”,五个人为一个作战单元。 如果是追击敌人的时候,变成“三才阵”,3个人为一个单元,便于快速追击。 结果这套阵法,有效地提高了战斗能力,第一次作战就实现了伤亡倭寇多人,自己只伤一人的战绩。电影《绣春刀之修罗战场》可以依稀看到戚家军武器的威力。 除了练阵,戚继光还加强了团队文化建设,如果队长被杀害,全队人斩首。如果队员负伤,队长要定期探望。 戚继光就是靠这套阵法和严明的军纪,历经10多年,荡平了倭寇。他还把长期与倭寇斗争的经验写了两本书,一本是《练兵纪实》,一本是《纪效新书》,上榜中国十大兵书,被后来军事家视为珍宝。 在职场中的你,是否会像戚继光一样,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工作中的问题,琢磨出各种应对方法,苦苦提升业务技能呢? 03 三、闷头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关系。 俞大猷进监狱的事儿,让戚继光深受刺激。 这个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日,浙江沿海来了倭寇,有人报告浙江一把手胡宗宪,胡宗宪说只要把他们驱逐出浙江地界就可以,爱去哪去哪。结果倭寇顺海流窜到福建杀人抢劫,福建一把手恼了,写了一本奏章状告胡宗宪纵敌。 虽然,胡宗宪用自己的能量把事情平息了,但是他怀疑身边有内鬼告密,查来查去,他便怀疑是俞大猷是内鬼,因为俞大猷是福建晋江人,于是把俞大猷打进诏狱。 本来九死一生的事儿,没想到俞大猷搭上了锦衣卫指挥使陆炳(《锦衣之下》主角陆绎他爹原型),幸免于难。 戚继光大为震惊:胡宗宪对俞大猷平时言听计从,说翻脸就翻脸了,当官真是好凶险。俞大猷竟然有锦衣卫指挥使陆炳这个靠山,他的工资这么低,哪来的钱行贿? 等戚继光想通了,就明白了。要想实现抱负,必须得找个靠山。就连浙江总督胡宗宪为了实现理想,还不得不拍严嵩父子的马屁。 严嵩、徐阶、高拱这些候选人一一从他脑海里排除。突然,他想到了副宰相张居正,这是他最理想的靠山。 因为张居正,他被任命为浙江都司佥事、宁绍台参将,这为他赢来了十多年宝贵的抗倭机遇。 当然,靠山是需要他拿最宝贵的东西(钱)和尊严(低声下气)去交换。 戚继光于是“时时购千金姬进之居正。”送美女的同时,还体贴地送上蓬莱家乡产的海狗肾给领导服用。 每次打完胜仗,他会把缴获的珠宝和春药进献给张居正。 和张居正打交道,他的姿态卑微到尘埃里,写给张居正的信都是署名:“您的门前走狗”、“小的戚某”。 不仅如此,凡是从中央和外地来考察学习的官员,戚继光都是好吃好喝好招待,一条龙服务,临走前送点红包和土特产。 进京办事,总是先拜码头,请客送礼,拜一堆兄弟和老乡的把子。 《明朝那些事儿》也说戚继光是一个“一个善于搞关系,迎合领导,请客送礼,拉帮结派的人,也是一个既受贿又行贿的人。” 戚继光平时的慷慨大方,都用于公事了,自己晚年的时候,随身财产只有几卷书,最后得了肺病,被老婆抛弃,穷病而死。不管结局如何,他实现了理想,不愧此生。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戚继光刚开始也像父亲所说做一个正直的人,注重声誉等虚名,发现办起事来处处碰壁,而他抛弃虚名,巴结靠山,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知识分子有一个弱点就是好虚名,总是希望留名青史,爱惜声誉像爱护自己的羽毛,如果一旦尊严受到侵犯就会撂挑子走人。可以用玻璃心和内心敏感来形容。 比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不肯主动和领导搞好关系,就喜欢领导求着自己。结果只能做个流浪诗人,一腔政治抱负破产。 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挂印辞职了,不当彭泽县令了,置民生于不顾,回家种菊花去了。 明朝名臣张居正曾经也有过辞职归隐的想法,但他游历了一圈,发现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于是决定复出,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即使他身居高位,冒着被政敌算计的危险,依然推行变法,敢于拿权贵开刀,为了众生。 不管是胡宗宪投靠严嵩,俞大猷投靠陆炳,戚继光投靠张居正,张居正拉拢冯保。他们被迫成为不图虚名的循吏,而非留名青史的清流,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我相信他们为国家和百姓变得更好的初心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 所以,在职场中,不能只埋头业务工作,更不能书生气,也要注重与领导、同事处理好关系,千万不要有非黑即白的想法,千万不要有玻璃心,千万不要把尊严或者脸面看得太重,比尔·盖茨说过,在你成功之前是没有尊严可言的。要知道每个社会人都是灰色的,职场的意义就是尽可能地团结同事共同完成单位或公司的各种目标。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应该是业务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双达标。 写到这里,戚继光的故事就讲完了,戚继光只是明朝众多人物里最不起眼的一个。其实,《明朝那些事儿》里还有很多历史人物,都值得你细细品味琢磨,每当你琢磨透一个历史人物,那么你对职场、对人物的感悟都会更胜一层,恭喜你,离职场白骨精不远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qxhj/9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男人起不来是肾虚肾虚吃六味地黄丸请别
- 下一篇文章: 人类随手一扔,它们痛苦一生,被垃圾残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