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0516.html

青瓯园的红色千层岩置石

我们参与过的园林置石,在青瓯园的千层岩主山叠山结束之后。原本计划的另一处叠山改为置石,用当时场地里叠山剩余的石头来做;当时觉得与叠山相比,置石更像是一种装饰。但还是希望通过使用剩余的石块,使叠山的余脉延续、蔓延在这个小园之中。希望地面上的置石可以在叠山和茶室空间、材料之间建立一种关联。置石完成后,坐在池壁上观望,似乎能感觉到空间的流转,在高的叠山--地面的置石--水池--月洞门隔墙之间,有一种吸引视线反复的引力。

1置石的定义

根据曹汛先生在《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一文和顾凯老师在《明代江南园林研究》书中的观点,春秋末至战国,叠山方式是仿效真山;到唐代时期,叠山是以小见大,“累土积石”,以赏石为主,明代的狮子林即是山石一体叠山风格的遗存,第三阶段是16世纪明代后期,因为叠山技术的发展,叠石而成假山并结合峰石的欣赏,需要专门的堆叠技术和书画评判标准,相比之下,单独置石需要的技术较简单,堆叠技术需要掌握复杂技术的叠山匠师也因此受到重视。“叠山与置石相结合的欣赏是从唐宋一直延续至明代中后期的特征所在。”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及,“吾国园林,无论大小,几莫不有石。李格非记洛阳名园,独未言石,似足为洛阳在北宋无叠山之证。”

但在宋徽宗的艮岳时期,已经很重视奇峰异石在假山叠山之中的特置,可参见同时期的绘画李唐《万壑松风图》(“学界对于《万壑松风图》多同意其为李唐于徽宗朝的作品,...方闻...特指出此画中显示了徽宗皇帝的新品味。...李唐的作品与北宋新写实效果已有差别,而预视了南宋细腻内敛的山水。”(P,《大观——北宋书画特展》,陈韵如等文字撰述;林柏亭主编,台北市:故宫,民95)文中又引述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说,“更有学界将宋徽宗时期山水连接上徽宗对万岁山的经营,或者直接认为此画山头即为艮岳。”(P,同上))。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传为元代的狮子林叠山中的置石

而到了16-17世纪明代晚期,张涟、计成造园名家推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wxtz/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