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并用的本草五味杂陈的人生
编者按 酸、苦、甘、辛、咸,是这世界的五种味道。它落到舌尖,刺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但说到药,众人皆以为苦,其实不然,中华本草,五味俱全。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五味滋养五脏,化生精血。与本草亲近的人们明白:五味杂陈,才是人生的本质。 肉桂,中西各用,入食入药 卡奇诺咖啡,醇厚浓郁,撒上肉桂粉,就更多了一丝异香。 将肉桂粉均匀涂抹在面团上,充分烘焙,就制作成西方人喜爱的肉桂卷,甜蜜芳香。但在中国,人们将肉桂归为五香大料中的一员,辛辣与甘甜的交织,酣畅淋漓。然而,肉桂还有着另一重不为人知的身份。 肉桂:卡布奇诺咖啡的灵魂 肉桂,又名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也是本草中著名的大热之药。其味辛、甘。有着补火助阳,引火归元之效。能够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中医方剂桂枝汤,融入多味本草,其中的桂枝,指的是肉桂的干燥嫩枝,桂枝和生姜味辛,大枣与甘草味甘,芍药味酸,熬成了这一碗口感酸辣的桂枝汤,可辛温解表,解肌发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广西平南县,位于西江流域,县城东南,六陈水库,引开一方静谧地界。 52岁的蒙石坚打记事起,就与水库相依为伴,但白鱼入舟的水上生涯,却并不是六陈人最深入血脉的记忆,千里飘香的肉桂,才是世代羁绊。 平南一带日照足,雨量多,自古就是肉桂产地,清末,这座不起眼的码头,曾是全国肉桂交易的中心,然而战乱之后,桂庄没落,古老的贸易习俗却延续至今。但今日,蒙石坚来码头,却并不是为了交易,而是接儿子蒙东锦回家。同许多乡镇一样,六陈也留不住年轻人,蒙东锦也不例外,只是每年4月,肉桂丰收的季节,是他例行不变的归程,但这次归来,却是为了告别。 肉桂的成色,取决于树龄,这些十年前种下的肉桂,油脂旺盛,药性霸道。而几十年的陈年老桂,泽则温润醇厚,燥性褪尽,刀斧加身,肉桂方得。去皮之后的肉桂树,将抵达生命的尽头。 对蒙东锦来说,老宅门口的这颗百年肉桂树,也像亲人一样了,只是它已近风烛残年,在生命的终点,能够献祭的是温厚的陈桂。 蒙石坚的老母亲十分不舍,草木有心,人生岁月中,她与树互见彼此。 “这颗老桂,是我阿公种下的,很粗了,上面的树枝很大了,就是老了、枯萎了,我很伤心。” ——蒙石坚的老母亲 与其等它凋零,不如在恰好的时候,告别。 全家人在老桂树下拍合影照留念 剥肉桂树皮,是一门技术活。用专门的剥刀,于树干环切一刀,往上平移,再切一刀,两刀之间竖剥,将树皮翻开,就能获得肉桂,踩在梯子上,去剥跟高的肉桂。蒙石坚与儿子将收获的肉桂静置于屋顶晾晒,阳光下,桂皮散发着辛香。 曾孙女问道:“阿婆,那肉桂多少年了?” “八十多年了” 桂叶、桂枝、桂丁都是良药。一棵肉桂,曾让整个庭院,芳香四溢。然而,这也是告别的气味,肉桂去皮,则不能再存活,这棵树,是她的公公在八十年前亲手种下的。 然而,这也是告别的气味,肉桂去皮,则不能再存活,这棵树,是她的公公在八十年前亲手种下的。生命的轮回里,聚散有时,告别却无时不刻。 这顿晚饭,吃的沉闷无比,夜深人静,老人把一些肉桂装进香囊保存起来,这也是她的一生。再见,过往的时光! 进可凉拌上餐桌,退可入药化痰 俚岛镇,位于胶州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风景秀丽。沿着海岸线向外30公里就到达了海带养殖的疆域,这片蔚蓝而寒冷的海洋,赋予了海带特有的鲜咸和韧性。 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人们很少想到海带也是一味本草,中医入药时,将之称为昆布。昆布,其实就是海带的干燥叶状体,其味咸、性寒,入肝、胃、肾经,可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鲜咸和韧性的海带,入药为昆布 6月,海带采收正当时。凌晨两点,采收小队的队长鞠文清召集队员们快速做好准备工作,三点一到,马上出发。海面初现微光,采收船乘风破浪。 鞠师傅负责的是离陆地最远的高区,单程要一个多小时,终于在日出之前赶到了目的地,虽已入夏,但海上依旧寒风刺骨。低温的海水才是海带的温柔乡,半年前种下的海带苗如今已经可以采收,高区的海带深受海水滋养,个头最大,每串都有上百斤重,没有机械辅助,必须完全靠人力拖到舢板上。 一首小船载重的极限是4吨海带,为了将整条船装满,鞠文清要重复弯腰上百次,常年的超负荷劳作,让他早早就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但他从没请过一天假。 “最多那天割了29吨”,这批海带将在七点前运上码头,送往加工厂。八点,鞠文清打捞的海带已放置在妻子杨萍身旁的加工线上。 海带结、海带丝、海带卷是餐桌上的美味,而入药为昆布,是更神奇的转换,中医以其作为要药,治疗(碘缺乏性)甲状腺肿大。 卸完货,鞠师傅歇一口气,转身就奔向茫茫大海。 一莲出九药 仲夏,是荷的季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日的微山湖,万亩荷花开遍,蔚为壮观。新鲜的莲子虽然味道清香,却仍带着微微的苦涩,中药里,有着“一莲出九药”的说法,从荷花、荷蒂、荷梗、荷叶到莲藕、莲子、莲心、莲须、莲房均可入药。 其中荷叶的药用,恐怕最不为人知,荷叶,味苦、性平,有着清署化湿、生发清阳、凉血止血的功效。这一池碧翠,对王春夫妇来说,是取之不竭的宝藏。 一莲出九药,清署化湿 人人皆知藕断丝连,却未必晓得荷梗中也有细密的丝,这是为荷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导管结构。 采摘荷叶,以页大而完整者为佳。将收获的荷叶晾晒,再做一道酥脆可口的油炸和叶卷,泡一杯荷叶茶,享受丰收的喜悦。 然而,青葱年少,是此刻的荷叶,它们即将历经劫难,幻化新生。 漆黑如墨,光泽如绸,如叶脉般细微的纹理与笔触,彰显着自然造物的神奇,这便是荷叶的另一种形态——荷叶炭。 在中药炮制中,煅炭,是指将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此法能改变药物的性能,产生新的疗效,所以荷叶炭相比荷叶增加了收涩、化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 87岁的姜保生,出生于济南的中药世家,干了70多年的中药炮制,若不是因为去年的一次胃部大出血,他绝舍不得离开自己坐镇的药堂。 儿子问道:“这次待几天” 姜保生:“来回三天”。 但今天,他不顾儿子的阻拦,决意远赴青州,他不能再等了。 “这是一个传统的制药技术,得有上千年历史了,断档,也得40年以上了。”——姜保生 距离济南公里的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姜保生,在这里收了一些好学的年轻人为徒。 “咱们今天煅的这个荷叶,质量非常好,这个你闻一下,你闻一闻,还是那个清香味”。 姜保生年轻时最爱荷,而今天,荷叶将在他的手中脱胎换骨。 制备荷叶炭,首要条件是高温,如果只是以火炒制,荷叶很容易在空气中氧的助力下,过度燃烧,化为灰烬。中医认为,药品灰化后,就将失去疗效,故制炭,须“存性”。为此,先人发明了在密闭锅内闷煅的方法,然而炭与灰的拿捏,仍在分毫间。 以盐水和泥,用以封锅,盐泥质地坚实,密封性更佳,四周贴上白纸,自有妙用。 对于姜保生来说,一旦上了火,就没有回头路。以文火、中火,徐徐加热,待气液挥发后,封上出气口,改武火,锅已密闭,无法窥见内中乾坤,而白纸,此刻就成了,最好的试纸,高温之下,四面白纸同时由白变黄,这意味着荷叶受热均匀。 第一次煅炭,至今已五十多年,这锅药一守,是荷叶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 三小时后,水滴飞溅在锅盖上,瞬间蒸发,时候已到,立即撤火,等待煅锅的彻底冷却。 父亲在青州煅药,精神十足,然而身在济南的儿子,心情却无比沉重,去年父亲胃出血后,医生判定,姜保生的状况将不乐观。 “他当时得这个病的时候,把我们一家人都吓坏了,不管用什么方法,反正把老父亲的病治好。” 数十个寒暑,姜保生都是这样,等待着一味好药的微凉,与药相守的日子,多是沉默相对,但内心生出的满足,却不足为外人道。 时辰一到,即将开锅。这是一次胆战心惊的重逢,如锅未凉透,温度与空气的碰撞,随时会让荷叶灰飞烟灭。 涅槃重生后的荷叶,以另一种面貌存世。褪去青葱年少,燃尽一世苦涩。它,沉着得就好像刚刚来到这个世界。 洱源梅子 四月的云南洱源,春意盎然,万物生长。这里是洱海的源头,湖泊星罗棋布,山岭层峦叠嶂。 这也是最美好的季节,和煦的阳光下,青梅已挂满枝头,青梅是蔷薇科植物梅的果实,口感酸涩无比,但中医认为,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防止气血津液的损耗。 在洱源,人们自有将酸涩化为酸甜的本领。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委婉曲折的花纹,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许食盐,以去梅子酸味,从空隙处挤出梅核,轻轻压挤成菊花状的梅饼。 根据白族风俗,在姑娘出嫁之前,手作一盘雕梅,是呈献给婆家最好的见面礼。一层梅饼,一层白砂糖,浸渍数月。梅子已经从青涩变成金黄,散发清香,口感脆甜,仿佛新嫁娘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心情。 然而,青梅不至于可口的小食,它还是一味重要的本草。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用盐腌制并晒干的青梅,被称为白梅,也可蜜煎糖藏,这是洱源雕梅的来源。而采摘半黄的青梅,以烟熏之,则为乌梅。 上杭乌梅 距离洱源两千公里外的福建上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正是梅子黄时雨的季节,数日后天晴了,林伯顺和老伴儿林才玉立即忙碌起来,一年一度采摘青梅、熏制乌梅的时节到了。 “上杭乌梅”久负盛名,在明代时就是朝廷贡品,它以半黄的青梅为原料,采用烟熏方法加工,制成的乌梅,肉厚、核小、柔润、胃酸,是夏日酸梅汤中当仁不让的主角,能敛肺、涩肠、生津,还有驱赶蛔虫的功效,古时候没有防腐剂,烟熏后的乌梅不仅能防虫防蛀,还会产生一层油润的膜,能防止芳香类有效成分的挥发。 乌梅炮制所用的柴须是半干的杂木根或枯梅树根,将梅平铺在温热的乌梅烤中,使每一颗梅都享受熏染的愉悦,以赤竹席作为烤蔽,既保存了炮制所需的热量,也保留了烟熏时气体的交换通道。四个小时后,果梅已失去少量水分,形容变色。 熏制乌梅是份艰辛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需翻动一次梅果,以使之均匀脱水,干度逐渐达到完美。连续48小时的工作,人不离梅,则梅不离人。 身边的老伴如今已白发苍苍,那些绕床弄青梅的青春年少,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昼夜交替,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熏制完成的乌梅呈深褐色,起皱纹,几无浆汁。以手抓则成团,抛之则散开成粒。这说明乌梅干度适宜,品质很高。 再配上甘草、山楂、陈皮、冰糖,制作酸梅汤的原料就齐全了。 林才玉向水中加入乌梅,在大锅内翻煮,以武火加持,冰糖辅助,再熬制片刻,简单质朴的酸梅汤就制成了,浓郁润泽,还带着淡淡的烟熏味儿。 第一碗酸梅汤当然是给老伴儿的,这汤入口时是酸的,流到心里却是甜的。 百合花的王国 兰州七里河袁家湾村,坐落在海拔米以上的二阴山脉。初夏时节,人们都因一种花开而喜悦,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百合,往年的百合花节都是村里的老支书张宗忠最忙的时候。 “年11月份,当时我是大队书记,用火车把百合发到北京去,东单啊、西单啊、西直门啊。” 今年老张退休了,就这么闲在家里,竟有一点失落。相伴一生,许成莲读的懂老伴儿的情绪,她拉起张宗忠出了门。 这片黄土高坡,日头毒烈,每年日照时间超过小时,于是人们上山,进入清凉世界,也进入了百合花的王国,百合花象征永不磨灭的爱情,在各类百合中,地下鳞茎可食用的只有约10种,而兰州百合,是其中口感最甜的,它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被使用的登峰造极。 入油煎炸,绽放如菊,这道菜被称为金菊百合,蒸透研磨成粉,与糯米紫薯混合,是为百合糕,同鸡蛋、牛奶、醪糟一起,做一道甜羹,芳香四溢。 金菊百合 百合糕 百合、地下茎块,由数十瓣鳞片相叠抱合,因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百合是中华本草药食同源的典范,其味甘、性寒、归心、肺二经,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在中国,江苏宜兴、湖南邵阳、浙江湖州、甘肃兰州是百合的四大产地,其中南方百合口感苦,药用更佳,而兰州百合味甜,是食疗养生的佳品。 这片花海,老张不知道看过多少回,可从没有一次他好好的欣赏过。这辈子,他操劳的都是村里的大事,他的脚步太匆忙了。寒来暑往,老张在外忙忙碌碌的时候,是许成莲一个人扛下家里的重担,挑水推磨,拉扯孩子。 “她有的时候就吵我,你连家都不管,整天在外头,我说家里你就多操些心嘛,她身体比我差一些” “今天把人累着了,百合花把人弄得是腰疼、腿疼。” 而照顾老张,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老张忽然发现,老伴儿因风湿变得肿胀的手指,刻着一生的操劳。 这样的执手相看,是如此的刻骨。 春寒料峭里,到了挖百合的时节了,迎着依然有些刺骨的风,张宗忠独自出发,这次他让老伴在家休息。锄头敲到了硬梆梆的地面,张宗忠心里一沉,这地冻得很,如果土地依然这么冻着,最佳的收百合的时节将被错过。 冬日里,许成莲关节的疼痛越发难以忍受。“百合发芽了的话,损失就大得很了”,但她仍然牵挂着地里的百合,看着郁郁寡欢的老伴,张宗忠明白,现在轮到自己撑起这个家了。 年轻时代,两个人凭这首曲子定了情,六十年后,依然相濡以沫,三天之后,天放晴了,张宗忠决心再去试试。 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泥土变得松软起来,一刨下去,就见到了百合,今年的百合个大饱满,令人欣喜。兴奋的老张忘记了疲惫,忙碌半晌,坐下来喘口气。 以往,这是许成莲劳作后歇脚的地方。夕阳西下,农村老两口并肩远去,让张宗忠陷入了沉默,今年的百合,想必依然甘甜,谁知入口,却五味杂陈。 张宗忠留下了最好的百合,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下厨,笨手笨脚的剥百合、洗百合,按自己的想象来蒸百合。蒸好的百合,就像一朵美丽的花,真的有情,不用说太多,人生或许复杂,爱却可以很简单。 福建上杭,每年青梅由青转黄,便是林伯顺和老伴儿的好时节,从青涩时代的相知相恋,到老来相伴相依,他们好像把人生的风雨,都忘记了。只活在眼下的季节,有道是: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低落的岁月里,姜保生白天炒药,夜晚拉车,他从来没有与药分开过,今天更是如此。“桑榆暮年逢盛世,余热生辉献绵薄。我就想着在我有生之年,把我学会的这一套技术,别带走。”这样的心境,何尝不是最好的年华。 广西六陈,在门口悬挂桂叶,是乔迁新居的习俗。时常怀念老桂的婆婆将香囊送给即将再次启程的孙辈。告别,何尝不是为了更好的再见。 又是一年初夏,海拔两千米的袁家湾村,美丽的百合花,比不上老伴儿的笑颜。“我们是一块上学,她是四年级,我是六年级”,年轻时候的感情,经历岁月,愈久弥坚。 酸、苦、甘、辛、咸;喜、怒、哀、乐、殇。生命往往如电光火石,真实的质地,是苦中作乐,笑中含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同本草的五味,以各自的方式涵养人生。 这里输入标题(点击图片便可阅读)《本草中华》相传: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打赏 可以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本草中华 如果想加入纪录片交流群,请扫码加好友,然后邀请进群。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wxtz/1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野合17年婺源悟缘之旅回顾记一次久别重
- 下一篇文章: 新上市的新产品宣润茶其配料基本都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