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癞风初期图 http://nb.ifeng.com/a/20190516/7305640_0.shtml

深切哀悼那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官方文学

官方文学,也叫御用文学或代言文学,是指官方牢牢控制文学面世权,组织文学工人,成批、大量、机器化生产的文学。这些文学工人依例给以作家称号,依据各自的贡献,而分成各种等级,协会官员、终身会员、长期会员、短期会员、临时会员、准会员等,相应各种官阶的待遇。20世纪,曾是官方文学光芒万丈的时代。“20世纪中间的50年,世界上官方文学数量超过了全球有文献可查的历代所有文学作品数量的73倍”(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利波维茨基语)。不仅数量惊人,在质量上也产生了风卷全球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极一时的巨著。然而,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昔日纵横天下的那些官方文学,如今何在?

1、苏联作协及其属下刊物集体打包卖给了商人。

苏联作协总共存活了57年,即年成立至年解散。截止到解散,苏联国家作协已拥有会员多人了。叶利钦宣布解散作家协会时,曾有名作家联名上书,要保住作协这个“帝国”的继续运行,并要挟,如解散,将静坐绝食,以示反抗。此举一度成为文坛的笑料。苏联作协解散后,一些作家大喜,纷纷另立山头。各种协会和组织一时间如雨后春笋。但是仅凭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想重新缔造一个官方文学帝国出来,是何其困难?因此这些组织不是因为经费不足而停止运行,就是因为意见相左而解散。最后俄罗斯各作家协会国际联盟保持了名义上的最大组织。各作家组织均无固定经费来源,便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争夺苏联作协遗产,如将原作协名下的房地产等或自主经营,或对外出租,以换取活动经费维持生存。在90年代中后期的所谓“私有化”大潮中,俄罗斯各作家协会国际联盟占了一个大便宜,因为它将苏联作协最完美和最重要的遗产——中央文学家之家搞到了手。这件事的直接策划和实施人,是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人民作家布拉托夫,苏联作协解散后,他参与了俄罗斯各作家协会国际联盟的创建,并出任联盟秘书长。布拉托夫代理了前苏联官方,继续维持作协的运行,不过作家加入作协是要交钱的,有些刊物发表文章也是交钱的。官方文学虽然保持了文物一般的尊严,但是已经不再是官方的文学,而成了商方的文学。如今作协虽然名义上存在,但里面已经没有新鲜血液,新时代的作家都热衷于在网络上写作。布拉托夫以“俄罗斯各个作家协会集中办公便于沟通”为名,鼓动其他作协组织向他租赁楼里的房间做办公室,还将多平方米的面积转租给其他机构商用。没过多久,布拉托夫就接手了办公楼隔壁的中央文学家之家作家餐厅的经营权,并且逐渐取得了中央文学家之家整幢建筑的所有权,注册成立了俄罗斯“作家俱乐部”有限公司,初步实现了苏联作协资产的私有化进程。官方文学进一步变成了布家文学。

2、东德官方文学解散后平安过度为“转折文学”。

昂纳克于年宣布艺术和文学领域没有禁区,但仍有大量东德人冒着生命危险翻越柏林墙,年11月,诗人、歌手比尔曼(wolfbiermann—)应邀去西德旅行演出,就在演出期间,东德当局突然宣布取消他的国籍,当局这一举措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12月,德国统一社会党把一封致党的公开信里抗议这一事件的三名作家:萨拉.吉尔斯、尤雷科.贝克尔和格哈德.沃尔夫开除出党。年12月,东德作家协会又把斯特凡.海姆、罗尔夫.斯奈德尔(-)、雅各布斯等九人开除出作家协会。这几起事件使东德的文学工厂更加分裂,不少作家倾家荡产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逃离到西德,并将自己在东德时期不合时宜甚至“反动”的作品发表出来。文学评论家汉斯.格奥尔格.佐尔达特认为,比尔曼事件对东德文学工人转身为作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尔曼事件使东德的文学工人看清了一条真正属于文学本身的道路。”与前苏联文学工人被集体打包卖给商人不同,东德的作家在柏林墙倒塌之后,东西德合并,东德作家通过自我调整,形成了“转折文学”。转折文学的形成主要是作家在东德时期被文学工厂禁止生产的作品得以发表,这些作品的路线逐步融入西德文学,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为何能如此有效地与西德文学同构?首先,德国统一后,东德作家中产生了大量忏悔性的作品,其中包括克里丝塔·沃尔夫,她不少作品可见自己深刻地忏悔,其中最典型的是《何去何从》。其次,西德文学在80年代初所产生的树立自我人格的文学思潮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切入口,其中格拉斯、约翰逊、博.斯特劳斯的作品回归令东德作家熟悉的德国文学的传统书写(弗兰克.托马斯.戈卢布《德语文学中所反映的“转折”与“统一”)加速了东德作家的融入。

3、捷克官方文学解散后与世界主流文学融合

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本身就是由作家们首先发起的,要求言论思想自由,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则要求取消平均主义政策。在此推动下,捷共改革派的“二月纲领”也保证集会、言论、结社自由,许诺扩大企业自治等,而由作家瓦楚里克写的《二千词》宣言,更是明确提出民主化的口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一致支持。年,捷克官方文学宣告解散,捷克官方文学的重要组织捷克作家协会改为民间组织,年天鹅绒革命后,捷克著名作家克里玛出任国际笔会中心捷克分会主席,捷克作家协会始与国际笔会互有融合。

4、越南官方文学解体

因越南作家协会和越南外交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宪政后,作协依然存在,变化不大,但是官方文学已经名存实亡。

5、匈牙利官方文学解体

匈牙利事件是由知识分子为主的裴多菲俱乐部发起的,他们和工人群众主要是要求清算大清洗的恶果,给工人更多的自治。年10月匈牙利《共产主义青年报》的一篇社论就宣称:“我们进行的是一场为获得自由的斗争。”作家协会要求民主选举领导班子,自治学生会更是提出多党选举、言论自由的要求,官方文学解体。

6、罗马尼亚官方文学还民

现在的罗马尼亚作协与政府没有任何关系,纯粹一个民间团体。年12月“巨变”后原罗马尼亚作协集体辞职,自诩为“革命功臣”的诗人迪内斯库成为“巨变”后第一届罗马尼亚作协主席。此公大权独揽专横霸道,把亲朋好友纷纷拉进作协,弄得作协机关机构臃肿人心涣散像个大杂院;迪内斯库和作协的头头们却轮番出国“考察”,游山玩水;同外国公司做买卖又大亏其本,把原罗马尼亚作协数十万美元的积蓄挥霍一空,很有点“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味道。到年冬,罗马尼亚作协已名存实亡,濒于崩溃的边缘。如今的罗马尼亚作家协会与政府确乎完全没有关系,它惟一继承的是“巨变”前隶属于原罗马尼亚作协办公地的那幢小楼,和位于布加勒斯特闹市的一处房产,那是一座风格优雅、装潢精美、艺术品味极高、具有文物性质的小楼,现已出租给了一家私营赌场,年租金为万列伊,约合35万美元,对罗作协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此外,作协的主要收入是会费,会员每人每月列伊,退休人员每人每月0列伊,病残人员每人每月列伊。其次是版权费,主要指古典文学作品再版和作者去世后无人继承的版权费,以及文学著作的印花税――罗马尼亚规定,书店每售出一本书,必须给作协一定的费用,据说在书价的2%以内。

7、利比亚官方文学作鸟兽散

利比亚官方文学一直掌控在利比亚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卡扎菲手中,卡扎菲当政期间,《卡扎菲小说选》在利比亚人手一本,是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印刷品。利比亚官方文学实际是卡扎菲个人的文学王国,利比亚作家协会相当于卡扎菲个人的文学俱乐部。在卡扎菲统治期间,几乎每年都有评论家发表评论反对诺贝尔文学奖漏选卡扎菲。卡扎菲死,利比亚官方文学作鸟兽散。

8、保加利亚官方文学的追魂

保加利亚作协成立于年,完全模仿苏联体制,是给作家提供出版机会的唯一组织,目的就是为了使作家创作党所需要的文学作品。保加利亚“巨变”,官方文学解散,保加利亚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德烈耶夫承受不了巨变的精神压力,自杀。近年来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保加利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民主党(前身是保加利亚共产党)仍保留了一部分“巨变”前的政策,保加利亚作家协会仍然存在,但是其所保驾的官方文学已经削弱了很多,官方文学的性质不明显。

9、此外乌拉圭作家总会由于对外开放,有法律班子维护国内国际作家的权益,与希腊官方文学相似,从一开始,乌拉圭作家总会的官方文学性质就不太明显,伊拉克萨达姆掌握官方文学实权多年,萨达姆死后,其文学王国亦宣布解散。波兰作家协会转为民间组织,作家几乎都是兼职。

面对各国官方文学的解体,我们能说什么呢,曾经的辉煌。诗人李商隐说得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更多精彩内容请加

点这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zfs/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