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华文艺第32期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585.html 为海外游子创业抒情为欧中文化交流讴歌 散文黄冠杰:欧洲时报采访中心主任,法华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普鲁斯特的下午茶黄冠杰(法国)巴黎的冬天短而且阴冷,很难看到太阳。即使看到,太阳也像受了什么刺激,慵懒无光。像这个下午,阳光艰难的从云层中透出头来,打在身上,已经不再像夏天那样生疼,也不像秋后那样和煦了。但透过我面前的骨质瓷茶花杯,让红里透亮的茶水透出一种悦人的光芒来。这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那个冬天的下午。 “我回到家里,母亲见我冷成那样,便劝我喝点茶暖暖身子。而我平时是不喝茶的,所以我先说不喝,后来不知怎么又改变了主意。母亲着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看来象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阴沉,而且第二天也不见得会晴朗,我的心情很压抑,无意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边。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它本来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凡俗。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出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那么,它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哪里才能领受到它?我喝第二口时感觉比第一口要淡薄,第三口比第二口更微乎其微。”正是这杯茶与这块点心打开了马塞尔对贡布雷生活回忆的闸门,于是贡布雷的大街小巷、花园和往事都从茶杯中脱颖而出,复活了逝去的时间。 这是每一个谈到《追忆似水年华》时必引用的例子。“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个回忆的大厦”,它令人意想不到的诱发出、裂变出无数活生生,但早已被埋没的生活内容。其实,在那些过往,在茶的中国故乡,多少文人墨客都为茶狂。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描绘茶不但能激发人的写作灵感,还会让人飘飘欲仙:“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吃过七碗,将会是化仙而去了。而普鲁斯特喝过三口,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是追随中国古人去了。 黄冠杰摄 虽然茶是普鲁斯特灵感的源泉,但他并不是茶的拥趸者。这也许是和他的体弱体质有关。而普鲁斯特的前辈、法国的另一位文豪巴尔扎克先生,却是位深谙茶道的人。在他生活的年代,虽然茶已经风靡英国,但在法国,喝茶却依然是上流社会一种难得的享受。因此,巴尔扎克从不轻易将自己的茶示人。他的密友勒·高斯朗就曾经说过:“喝到巴尔扎克的茶很不容易,因为他从不向外行人示茶,即使是密友,也只有在对品尝知识有所入门后,才能在盛大的节日中,偶尔有资格得此口福之乐。”这和郑板桥“只和高人入茗杯”是一脉相传。传说有次巴尔扎克招待朋友时,一时兴起,神秘兮兮地捧出一只雅致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生产的堪察加木匣,小心翼翼地从中取出一只绣着汉字的黄绫布包。他一层一层慢慢地打开布包,拿出一小杯呈金黄色的优质红茶来。他介绍说,此茶是来自中国武夷山的特产极品,一年仅产数斤,专供大清皇帝独享,采摘必须在日出前,由一群妙龄少女精心采制加工而成,并一路歌舞送到皇帝御前。大清皇帝舍不得独享,馈赠数两给俄国沙皇,路上为防止劫掠,必须武装护送,好不容易送到沙皇手上后,沙皇再分赐给诸位大臣及外国使节,而巴尔扎克则是通过驻俄使节几经辗转才搞到了一丁点儿,由此可见此茶之名贵。巴尔扎克还一脸郑重地告诉大家:此茶具有神效,切不可放怀畅饮,谁要是连饮三杯必盲一目,饮六杯则双目失明。宾客们将信将疑,俯首从命,谁也不敢多饮一口。今天想来,应是他无法满足大家牛饮而想出的妙招,却也看出他对这茶的珍视。 其实,在巴尔扎克前的一个世纪,茶已经从福建传到欧洲。根据资料记载,年,荷兰商船将中国红茶首次引进欧洲。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就有中国福建红茶和中国的茶具。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闻名世界的“英式下午茶”。历史上从未种过一片茶叶的英国人,却用中国的舶来品创造了自己独特华美的品饮形态。据说,英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人均茶消费最大的国家,80%的英国人每天总共会喝掉大约杯茶。一首英国民谣是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 但是虽然多年了,欧洲人却也没有学会真正的喝茶,他们要在茶水中加入牛奶和糖。一次,一位法国朋友从中国回来,非常气愤地告诉我,中国人在喝红酒时要加雪碧,觉得这样口味更好。他感觉这是对红酒的糟蹋。我却不以为然,我说,你看你们欧洲人在喝茶时还要加糖呢!我感觉这是对茶的亵渎。他说,加糖能改变茶的苦味,这样更顺口呢。我笑了:这不和喝红酒加雪碧一个道理?他一时语塞。文化上的差异,怎能分出谁对谁错呢? 大概因为英国的下午茶太有名了吧,很多欧洲人认为茶起源于英国。这让我的茶友、当代法国“茶王”陈顺源先生的公子陈文雄在生意外有了另一层拨乱反正的责任。认识陈文雄就是因为他的不断推广茶文化。陈文雄在当选法国国民议会议员之前,一直是接棒父亲,做推广中国茶的生意。“中国茶有年历史,英国的茶历史年都不到,茶来自中国,多数欧洲人却以为茶来自英国。”有感于欧洲人对茶历史缺乏了解,陈文雄多次举办“茶文化周”,邀请法国电视台共襄盛举,他总是乐于与法国人谈茶、论茶、喝茶。他不但将品牌形象鲜明的乌龙、沱茶、普洱、乃至“蜂腰”系列的青春茶、瘦身茶等打进法国家乐福、乐客来、欧尚等大型超级市场,还以“帝国茶苑”为名,在巴黎开设多家茶文化体验店,打造茶文化的“星巴克”,以茶会友广交主流社会朋友,以茶为媒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在经销茶叶的同时,通过讲座、展演、联谊等形式向法国各界人士介绍茶的历史、种类、功能以及中国茶与法国人的历史渊源。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夫人钱卫就曾经陪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夫人及享誉法国妇女界的建筑家、雕塑家、作家、社会活动家等法国知名女性巴黎帝国茶苑品茗谈艺,交流对中国茶文化的心得,她们当中很多人是中国茶文化的痴迷者。 对茶痴迷者的古今文人大有人在。而茶也唤醒了中西文人的共同灵性。十八世纪英国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自称是“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而明末张岱曾戏谑地自称“茶淫枯虐”。英国剧作家皮内罗则认为:“茶之所在,等于但愿之所在。”这与韦应物“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得与幽人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杯中的茶,是丰盈之后的沉静,却是浸泡出的似水年华、多汁人生。可以观,可以品,可以悟,可以寄,如此洗濯过的生命,自是自然和有福的了。 手机街拍巴黎大区涂鸦2安伯(法国) 涂鸦(同义词)涂鸦艺术(英)GRAFFITI:一词起源于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后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涂鸦艺术起源于70年代。涂鸦主要的介质为墙,但进入20世纪后期,涂鸦所创作的介质不只是墙了,其创作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并且其一度成为前卫时尚的设计师的专利。杂文高金声:编审。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医药卫生委员会、北京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医学与哲学》、《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编委曾任卫生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卫生文化协会秘书长、《中国卫生界》杂志社长、主编。 医院院长论坛、中国名医论坛、走向人文管理高层论坛、医院文化论坛、中国医学人文大会等。 出版《愿善良成为医学的灵魂》、《医生还需要什么》、《医院文化读物丛书》、《医院的魅力——医院文化20年》、《让医院走向人文管理》等。 读“与朱元思书”有感高金声(中国北京) 近日,读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精美的描写山水的短文,生动的妙笔描绘出他出行一路所见的奇山异水,读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作者面对美景时的心境和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组议论性偶句尤为令人心生联想。“鸢”,凶猛的鸟也;“戾”,至也。作者在这里似乎在说,那些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而追至高位的人啊,你们看到这些“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山峦,难道追名逐利之心还平静不下来?那些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正视面前危险的深谷而自知回返啊!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多有坎坷的杰出学者吴均,触景生情而发出的这番议论对我们如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颇有警示。不是吗,有的人学养不深却妄图依仗权势捞取顶级学术头衔,甚至对不愿推荐的院士大打出手;不是吗,身居要职,却在疫情、水灾来临之际毫无招架之功,贻误时机造成人员伤亡惨重,国家遭受重大损失。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身败名裂、跌下深渊。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这种人还少吗?只不过没到一定时机,他们的真相没有得到彻底暴露。我们奉劝这些人,少一点钻营之心,少一点侥幸心理,多看看抗疫、救灾中的英雄人物,多看看东京奥运为国争光的后起之秀,“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吧,否则早晚有你们翻车的一天!人们常说,头上三尺有神灵。这里的“神灵”,就是人民,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里的“神灵”,就是客观规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惟必有德才之本,乃可以成为出众之人。这是一条铁律-07-:34诗词胡明国:生于年,浙江永嘉人。种过田,读过书。闲暇以阅读为乐。年来法,现从事餐饮业。年10月任欧洲龙吟诗社社长。有感胡明国(法国) 年轻有梦走天涯, 为识江湖放棹槎。 戴月春江能过夜, 披星蜀道可观霞。 途中风景诚安好, 世上人伦尽侈奢。 都说兴衰命前定, 信凭奋斗得精华。 抒怀胡明国(法国) 风雨人生作旅行,春秋六十渐分明。听泉感谢南湖水,思蜀安居白鹿城。前院新开花点缀,此心已老性修平。勤劳熬出香槟酒,何日沧浪可濯缨。散文李鸿:女。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边走边看》《江南小镇的闲适时光》《杜桥有味道》。有散文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座叫临海的古城李鸿(中国浙江) “南郭望归处,郡楼高卷帘”。这是唐代诗人许浑在台州泛舟登岸时写下的诗句。诗句中的“南郭”指的就是位于临海市台州府城西南濒临江岸的城郭。在诗人的眼里,古城既有英武豪迈之气,又有典雅秀丽之美。一条浙东的唐诗之路将无数的文人墨客送到了江南,他们一路吟唱,沿剡溪、穿关岭,过天台,一路浩荡,开山辟路,遇水搭桥,来到了临海,沉醉于临海怡人风光。杜甫写给郑虔的二十多首诗中,其中:“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有着台州式的辽远。千百年过去了,此时的临海古城,跟千年前的古城有着质的不同。长城边,巾山上,紫阳街,早已秋色斑斓,江上舟楫往返穿梭,岸上稻浪起伏有致,远处桔香浮动。千年的临海,沉淀出一个古韵悠悠的景致。古城墙、古街区、古庙宇、古塔群……一个古字蕴含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无论是蜿蜒绵长的江南长城,还是白墙灰瓦楼阁飞檐的紫阳古街,都给人一种古朴和典雅,它需要人们静静地、细细地去品味去思考,才能领略其中的风情和神韵。 一、巾子山和双峰塔 多年前,一个人住在古城的巾山脚下,只要推开屋后的窗子,就可以看到秀美的巾子山和山上巍然耸立的双峰塔。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每一片风景,都在我的眼眸下闪现。巾子山不高,只有百来米,但山上绿树成荫、古木丛生。巾子山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叫皇华真人的道士在此修炼,他朝对旭日,暮接紫霞。一年一年过去了,他潜心专意,终于得道成仙。也许是他临走时的那份不舍吧,在俯视良久后,头上的头巾便随风而坠,不一会儿就见江畔耸立起一座挺拔的小山,这座山就是现在的“巾子山”。且不管这传说有多少真实的情份,但流传至今,大多数的人还是被山上的秀丽风景所吸引。在山峰交界处有一方石壁,至今还留着三个遒劲大字“遗巾处”。字下面还有仙人的石床、石枕。“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座巾子山,也许就因有仙人遗巾点化成山而多了一份灵气和秀气。巾子山和双峰塔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在秋日的午后,一个人爬巾山。从山北面开始,沿着山间那种细窄弯曲的小径,缓缓而过。沿途的灌木、乔木在互拥中缠绵成一片,那高高低低,错错落落的风情让人觉得特雅致。时值深秋,各种各样的树叶,或深或浅或金黄,远远看去,浓重的色泽如打翻的颜料,在明净的天际下更加璨然。坐在那把褪色的旧木椅上,内心却宁静如水,偶有斜阳从宽大的树叶间照射下来,斑斑驳驳的光影顿令人生出一种沧桑和空灵的感觉。 沿石阶往上走,便是“逋翁亭”,此亭为纪念唐代诗人、画家,白居易的恩师顾况而立。自担任临海新亭首任他留下了三首咏临海的诗。其中“家在双峰若兰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就是描写他登临巾山的感想。双峰塔图片来自网络 巾子山的顶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古塔。秋天的黄昏,夕阳缓缓笼罩山顶,双峰相连的大小文峰塔,便成了黄昏里最美的一景,这大小文峰塔塔峰相隔不远,却两两相望,当夕阳渐渐褪去,这两座塔就像是夕阳中的恋人,永久凝望着厮守着。 这两座塔可算是古城的一大标志,始建于唐代,塔身有许多小佛像,它们始终以千年不变的姿态默默地注视着山间尘土。据说这些古塔都有千年的历史,每次用手轻轻抚过,总是万分感憾,中国的历史文化向来是厚重深刻的。在山的西麓,还有一座隋朝建的古塔,其塔面和壁龛上刻了尊佛像,这些佛像在历经千年岁月和风霜的洗礼后,仍不减当初的栩栩如生。也许就因为这份神秘和灵气,才给古城增添了古韵。 二、古长城 自晋代开创以来,至今已有余年的临海古长城,在千年的历史里,仍飞舞盘旋在北固山上。青石垒砌的城墙,虽经过近几年的修复,仍不失古老的氛围。将双手轻轻地抚向城墙,仍能感到那淡淡清凉所带来风雨和沧桑。其实,这城墙是古老的见证,也是临海古城的象征,它不仅是古城的一大特色,更是历史的记忆。古长城图片来自网络 据记载:从古城东边的揽胜门开始,长城全长多米,现存米。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再延伸至巾山西麓,飞舞盘旋,曲折绵延,远远看去如一条盘踞的长龙。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青砖墙体掩映于青绿丛中,更添一分江南独有的灵秀。我到过北京长城,感受过她的雄伟和壮丽,然而,古城的长城,却有她自己独特的风格,那种婉约、柔美的特点是北方长城所不具有的。有人说,再怎么豪放的风景,只要镶嵌在江南的山水中,就变得妩媚而有韵味了,我不知这话是不是对古长城一个最好的诠释。 喜欢在空闲的时候登高,那种一览无余的感觉真的很好,只是每一次走近长城,心里总有无数的感叹,那曾经的战火和弥漫的硝烟,总在时光的隧道里忽隐忽现。据说这长城有着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明代,倭寇多次从海上来犯,名将戚继光镇守于此,为了抗寇侵略,戚家军在城墙上建空心战台,筑防御城垛,齐心协力,终于屡败倭寇,九战九捷。我不知当倭寇在战败中远去,那位骁勇的将军是否在城墙的战台上震臂高呼……古长城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厚重的历史凝固在风中,数百年后的今天,当我站在这古城墙上时,是那么的悠闲,那么的自在。曾经的金戈铁马已在时光中远去,我没有戚将军随时随地防着倭寇的战备心理,更没有什么安危让我牵挂。此时,在我面前的是古城一览无余的风景。不远处的古街老屋飞檐翘角,层瓦如鳞,掩衬于翠山薄雾之下。绕城的灵江如飘逸的玉带,绵延的城墙飞舞盘旋在苍翠的山林之中,还有那些生机勃勃的花花草草……这一切的一切,早就让曾经风霜雪雨的长城注满了生机,注满了活力。 此时的长城是古城的一个闪亮点,虑去战火它是人们心中一条美丽的玉带,沿城墙走过,沧桑的纹理显得那样从容而又深邃。 《欧华文艺》第31期《欧华文艺》第30期《欧华文艺》第29期《欧华文艺》第28期《欧华文艺》第27期《欧华文艺》第26期《欧华文艺》第25期《欧华文艺》第24期《欧华文艺》第23期《欧华文艺》第22期 ? 《征文启事》作者朋友:法华作家协会主办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zfs/8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极音乐听第六期暑期钢琴大师班正式
- 下一篇文章: 海岛中的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