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锤子

ID:yibachuizi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是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丝绸之路”甘肃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位于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甘肃省博物馆也因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

自建馆以来,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获得历史文物藏品余件,堪称精品的历史文物有余件,国宝级文物17件(组),国家一级文物余件(组)。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文明;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等都有丰富的收藏。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武威磨甘肃省博物馆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简、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泾川唐代大云寺的舍利金棺、敦煌藏经洞北宋淳化二年“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文物珍宝。此外东汉的铜奔马、魏晋时期的“驿使图”画像砖,已分别被定为国家旅游和邮电事业的标志。馆内收藏的黄河古象化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也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齿象骨架化石。还有目前发现的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古生物化石标本,闻名世界,影响巨大。

下面是博物馆网站展出的部分馆藏精品,特整理与大家分享。

鼎形铜行灯

战国,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开启高30.2厘米,收合高16.7厘米,口径11.3厘米。收合时,为三足圆鼎,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盖两侧二鸭首,其宽嘴正好衔住双键,鼎盖便被牢牢扣住。用灯时,将双键支起,可插入鼎盖中心的圆銎中,此时鼎盖即成为灯盏。构造精巧,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封口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灯。

三彩凤首壶

唐代,甘谷县出土,壶高31厘米。胎呈白色,直口,细颈,口颈相交处作一风首,风眼圆睁,啄张噙珠,神姿英发。椭圆腹,高圈足。凤冠长伸至腹为柄。腹部两面的中央雕塑着凸起四瓣形的团花,圆形器座上还雕塑着垂莲瓣纹,并且精细地刻画出头部额下的毛羽、花瓣的脉络。器身各部位,交错地施绘鲜亮的赭红、黄、青三种釉色,流光溢彩。三彩凤头壶的造型受波斯萨珊王朝器形的影响,而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则是唐文化的特征,瓷器融合中西文化风格于一体,是一件釉彩艳丽,制作精美,造型奇特的工艺品,独具魅力。

鲵鱼纹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甘谷县西坪出土,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长颈、平底,腹上部有双耳,颈部有堆纹一圈。瓶腹绘黑色人首形的鲵鱼图样,一双短臂向外伸出,全身为斜格纹,尾部弯曲。

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唐代,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坐佛高厘米。全趺坐,圆髻广颐,长眉细目,嘴唇紧闭,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梯形折出。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线,表现出恬静的心境。彩绘虽已斑驳,但不掩盛唐时期佛像圣洁安详的神韵。同窟中的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高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体着紧身束带天衣及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两道于膝下,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厘米。发髻耸起,余发成3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羊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骨的身姿相应合,影塑技艺已臻完善。

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

公元4—6世纪,靖远县北滩出土,银盘直径31厘米。原是鎏金,现大部分已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外圈饰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古希腊奥林匹司十二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高佛雕的倚豹、手执权杖的酒神,是银盘的主题花纹。在圈足内底部有点状铭刻文字一行,这是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

涡纹彩陶翁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陇西县吕家坪出土,高26.8厘米,口径7.1厘米。施黑彩,颈部绘平行条纹,肩、腹部绘四方连续旋涡纹。

猪面纹彩陶壶

猪面纹彩陶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年前)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 高20.6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6.8厘米。壶口呈葫芦形、小圆口、束径、曲腹、平底。口部绘四组三角形纹;腹部绘一圈二方连续的猪面纹,互连的猪面共享一个眼睛,成功地运用双关形的装饰手法。

葫芦形网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年前) 兰州市花寨子出土 高46.7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6.8厘米。施红、黑彩,颈部绘网纹,肩、腹部绘六组葫芦形网纹,间饰锯齿纹。

织锦绣绢针黹盒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高16.9厘米,长31厘米。针黹盒以苇作胎,外用绢、锦等织物,织成富丽精细、结构明快的花纹,锦上还有精美的锁绣花纹。针黹盒内装纺线锭、缠线板、线轴等,均是汉代珍贵的纺织工具。

金棺

唐代,泾川县大云寺出土,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莲蒂、莲叶均对称。

石观音菩萨立像

隋代,秦安县出土,像高厘米。头戴四瓣花冠,冠正面饰阿弥陀佛像,以示观音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面形圆润,眉目清秀,表情慈善安详。袒上身、斜披络腋,颈佩宽边项圈,正中缀一宝石。左右肩头各饰三条披带。整个造像刻画细腻,手法洗练,神态自然。这种单体的观音造像在北周至隋代时期,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的一大特色,是件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

永乐款鎏金菩萨坐像

明代,像高20.3厘米。此像头戴花冠及发髻冠,菩萨面部广额丰颐,双目微垂,面容慈祥。身披帛巾,胸部前饰缨络,衣纹弧线流畅优美,下裙宽大贴体,结跏趺座于深束腰仰覆莲台座上。莲座底上阴刻“大明永乐年施”铭文,当为明代朝廷赏赐给西北地区藏传佛教领袖的贡品。菩萨像整体结构匀称,雕刻细腻精制。虽然还保存着元代以来阿尼哥“梵像”的影响,但造型已趋向于妩媚,标志着内地汉化藏传佛教艺术的成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珍品。

彩绘木轺车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马高88.2厘米,长78.8厘米;车高95.2厘米,长96.5厘米。由舆车、伞盖、御奴和马组成。舆车有双辕,双轮各有辐条16根。御奴跪坐,作双手持缰状,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及冠服。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马口含兽面饰衔嚼一副,颈上套轭。据汉代制度,此车为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乘坐的车。

彩绘木博戏俑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人高29厘米。两位老者在玩博戏,这是战国到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匠师以简单明快的艺术造型,刻画了两位老者全身贯注的博弈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对弈时蓄势待发的场面。

彩绘木独角兽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35厘米,长93.7厘米。分体制作身、角、尾、足,再粘合而成,通体用红、黑彩绘,一侧涂白色。此兽做前行冲刺的动作。身体造型厚实,头、角、颈、背、尾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四肢动作变化生动,具威猛的气势。独角兽又名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抵御邪佞,将其置于墓葬门口,是为了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绿釉陶楼院

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院高厘米,长67.7厘米,宽54.4厘米。陶质施绿釉,由可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这座楼院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坞壁的浓缩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铜车马仪仗俑队

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一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气势宏大,铸造精湛,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

三彩骑俑队列

唐代,秦安县叶家堡出土,俑高36—38厘米,长36厘米,宽12厘米。这组三彩骑马俑施黄、白、绿、褐等色釉,胎质与烧制工艺均佳。女骑俑头饰高髻,身穿窄袖圆领或“V”形领紧身衣。男骑俑头戴软幞头,身着圆领紧袖紧身衣。其中一俑深目高鼻,长着旋颊及耳的大胡须,身穿翻领胡式大衣,足着长靴,为典型的胡人形象。这组骑马俑的造型设计和艺术手法,都具有明显的盛唐风格。

胡腾舞俑

高13.4厘米,舞者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衫,裙裙飞扬。足蹬弯头软靴,身背酒葫芦,右臂上举,左臂屈肱身侧,左足立于覆莲花圆台上,右腿屈伸上提,做舞蹈状。这件铜俑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胡腾舞”雕像,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绢底平绣人像

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高7.2厘米。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

马踏飞燕铜奔马

东汉,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组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让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年,武威新鲜公社社员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了。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了一个黑洞。当人们爬到里面才发现,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墓室。里面遍地是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旁边还有座棺床,里面呈放着两具尸骨架,在尸骨脚下堆放着几件陶罐。第二天傍晚,公社王队长叫人将原来封好的洞口又重新打开,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装进了麻袋,悄悄用架子车转移到大队库房里藏了起来。

在没有保护措施和任何考古工作者参与的情况下,这座古墓就这样被揭开了。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文物的不重视,古墓遭到了严重破坏。半个月以后,武威派党寿山和张有专门负责调查,追缴失散文物。经过反复动员并耐心解释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许多农民纷纷交出了私藏在家中的文物,队长王洪尚这才同意让他们去看看那些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他们对这批重要文物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将藏匿在大队库房里的文物全部转移到文庙收藏保管。从考古发现来看,这座墓葬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被盗,但是,仍然出土了多件珍贵文物。铜奔马就是这多件中的文物之一。

其实,这件名扬中外的青铜工艺珍品,出土时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数个,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掉下,奔马的三个马蹄心空着,等等。面对伤残的马踏飞燕,故宫博物院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凭着多年的修复经验将这件国宝珍品修复成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zfs/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