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bcg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5/9406831.html
(明代倭寇袭扰路线/来自网络)明中期包括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等,诸方面乏善可陈,比较引人注意的一个是水患连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部分地方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几代皇帝沉湎于宗教,妖道妖僧盛行;锦衣卫与西厂、东厂等特务机关活动猖獗,并称“厂卫”,政事益衰、朝纲萎靡;在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艺术形式得到了新发展,包括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以及相传为王士贞所作的《鸣凤记》。“三大传奇”不但标志着传奇的成熟,也标志着传奇的兴盛。作家由尝试的创作、功利目的的创作进入到一个自觉的时代,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和战斗性。遥想明初成祖朱棣委派郑和下西洋,本来应该是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好事,但是莫名其妙的是成祖晚年开始限制海上贸易。元末明初,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并起、连年混战。由于岛国地狭人稠,加之有多面靠海的因素,于是很多日本的残兵败将“靠海吃饭”,以劫掠相对富裕的中国沿海人民为生,这就是倭寇的雏形。倭寇肆意在中国沿海抢劫、走私,并经常登陆深入东南各省腹地为害,有些官吏胆小怕事不敢弹压,致使倭寇日益猖獗。而我国东南沿海,因为背靠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庞大的中原,本来是全世界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惜元朝建立后,强制禁止海上贸易和各类手工业,致使沿海居民苦不堪言,尤其是广东潮汕地区、福建和江浙一带,福建人曾将大海叫做“水田”,可见其对海洋的情感和依赖之深。到明世宗嘉靖年间时,倭寇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南方中国人加入其中,他们使用日本武器,打着日本人的旗号,以至于出现了官军围剿倭寇时,有些地方的百姓居然公开支持倭寇,甚至帮助倭寇的奇怪现象。年(明穆宗隆庆六年),朱翊(音“yi”)钧即位,是为明神宗,改元万历。有明一代,对皇帝的称谓较之历史上有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从明太祖开始,每个皇帝在位时基本只使用一个年号(只有明英宗例外,因其有失位和复位两个不同年号),因此不像以往称呼庙号或谥号,而是以年号称之,如明成祖被习惯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帝”、明神宗被称为“万历皇帝”或“万历帝”,而不是称作明成祖、明神宗,清朝在这方面完全沿用了明朝的习惯。始自太祖晚年罢除两千多年延续下来的宰相后制度设立的大学士制,原本是皇帝为了限制宰相过大权力而实施的一项措施。大学士设置之初,角色是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官,主要协助皇帝审阅和审批奏章,督办具体上谕等事项,但这一“岗位职责”是建立在皇帝本人亲政且勤政基础上的,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非常勤勉的皇帝。朱棣后期,设立内阁,延揽大学士入阁。但明中期后,皇帝日益怠政、懒政,对大学士的依赖增强,后者的权力也逐渐膨胀起来;大学士并非一人,其居首者称为首辅,权力甚大。嘉靖帝朱厚熜(音“cong”)沉湎宗教、不理朝政,其首辅严嵩权倾二十余年,排除异己,杀害忠臣,对边事忽视,边防废弛,财政枯竭,国家汲汲可危,为害深远,造成倭寇日益猖獗。嘉靖帝之子朱载垕(音“后”),即明穆宗隆庆皇帝,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可惜执政仅六年就去世了,其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万历皇帝。隆庆帝登基第二年,就迁礼部侍郎张居正(年—年,今湖北省荆州市人)为更重要的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令其参与国政大事。实际上早在嘉靖帝时期,张居正就看出很多弊政而果敢上书,但没有回音,致其心灰意懒,隆庆帝时期被重用后他积极投入工作,并被遗命作为辅佐万历帝的大臣之一。作为“顾命大臣”的张居正,首先利用太监冯保,排挤掉颓废的高拱,自己做了首辅,独掌内阁的大权,然后锐意实施改革。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年仅十岁的小皇帝万历的教育培养,为他安排好讲解经书与上朝听政的时间,按时进行,不得随便耽误,他亲自为万历帝授课,但不像一般帝师那样照本宣科,而是紧密结合实际,进行启发式引到教育。在朝政上,张居正整饬吏治,加强考核,信赏必罚,减少冗员,唯才是用,使沉闷已久的明朝干部政策焕然一新;他主持实施“一条鞭法”,将赋、役合一,除秋粮外一律以银两计价,同时严格丈量土地,做到公平公正;他积极加强边海防建设,重点是防御来自北方的鞑靼威胁和来自东南沿海的倭寇祸患;他促进兴修全国范围内的水利,积极治理黄河。在张居正治理下,经济发展提速,国富民裕,仅存量一项就可支撑10年,国库存金四百万。(抗倭名将戚继光雕像/来自网络)提到明代抗倭,就必须提起戚继光这个名字。戚继光(年—年),祖籍今河南省卫辉市,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抗倭名将。他出身将门,初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的抗倭;年鉴于浙江沿海倭寇严重,他被调往浙江任职。戚继光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其坚决剿灭倭寇宏大抱负的写照。在抗倭实践中,他认识到一般官军训练不足,所以恳请自行招募训练新军,年从浙江义乌募集矿工和农民,编练戚家军,逐渐成为抗倭的主力。年(明世宗嘉靖四十年),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大胜倭寇,次年捣破倭寇在横屿(今浙江省苍南县境)的老巢,解除东南倭患。自戚家军成立开始,戚继光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戚继光一生的抗倭生涯中大小战役无数,且屡屡大胜,仅以平海卫战斗为例,就斩首倭寇人,而己方仅牺牲16人,倭寇听闻戚家军皆闻风丧胆。我们知道,明朝和宋朝很相似的一点是皇帝极其忌惮武将,因此都采用了文官为主、文臣指挥武将的体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文臣的支持,武将纵有天大本事,也不可能有机会有平台来展示。在明代中后期官僚体系叠加繁复、官场风气萎靡的状态下,戚继光居然能够获得如此耀眼的成就,除了他本人出身军旅世家和个人的禀赋天资、忠君爱国的坚定信念以外,张居正的全力支持也功不可没。为了得到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曾一次次在抗倭斗争间隙,投张居正之所好,将自己家乡特产“海狗肾”不远千里送到张府。戚继光被启用抗倭,到最后功成名就,凝聚了张居正巨大的支持帮助,单说设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军队一项,就足以证明。而且在长达数十年抗倭生涯中,戚继光未被明廷猜忌(至少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确是张居正鼎立支持的结果。(抗倭名将俞大猷/来自网络)而另一位同样杰出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年—年),虽然一生也是身经百战,却“官碑”、官运奇差,几十年间屡屡遭到夺职、降级、夺荫,甚至几乎下狱处死。明明立了功时却得不到表扬,一旦失利便有“屎盆子”扣到脑袋上,究其原因,便是俞大猷为人过于刚直,常“以古贤豪自期”,不屑于逢迎讨好,更不会像戚继光那样结好上司,结果朝廷里的大官们都看他不顺眼,论功时戚继光常因上司的表彰奏章居于首功,而俞大猷只得些赏银而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zfs/1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