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6巴豆
治疗青春痘北京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78752.html《药性赋》选讲65(巴豆独活) 热性药 5、巴豆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代赭石这味药,代赭乃镇肝之剂,它是矿石类药物,首先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气血并走于上引起的头晕目眩,所以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高屋建瓴汤都用到代赭石。 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肝火肝阳上亢的病人头晕头痛,有个中成药叫脑立清里头,里头就含有代赭石、磁石之类,就可以重镇潜阳,有些病人双寸脉上亢,气血并走于上,吃汤方又不方便,就建议他吃这中成药。 当然大家不单要知道气血并走于上的头晕目眩高血压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平肝潜阳,重镇降逆,更要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肝阳上亢的。 找出原因才有助于真正去预防治疗,不然只是一味地去降逆,只能急则治其标,没有找到高血压肝阳上亢的真正原因,那一辈子服药都降不下来。 所以前面我们讲到常见的五大原因,当然远不止这些原因,大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是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 但总体的养生保健,人体使用手册,却是应该共同遵循的,比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其次代赭石还可以重镇降逆,这味药可是降逆气的要药,特别是胃气上逆,引起呕吐打嗝,胸中痞满,这时常选用张仲景的旋覆代赭汤,所以代赭石不单是镇肝之剂,更是降胃之剂,所以肝气上亢,左脉弦硬不降可以用它,而胃气上逆,右脉郁结不下也可以用它。 但要具体怎么用呢? 人体气机的升降,并不像电梯那样直上直下,它是像太极那样旋转升降的,所以用矿石类药是直升直降,容易损伤身体,所以要配上一些花类草木药,能够行气降气之品,令气机回旋,就像太极打圈圈一样。 这样就可以把矿石类药,直冲直降的副作用消弭于无形,这就是为何张仲景在降逆气的旋覆代赭汤里头,要用代赭石配上旋覆花。 这里头意味深长,都是符合人体之道,你如果能够洞悉里头仲圣设计处方治妙,那么在临床用药,你就知道为何用一些矿物类药时,要配合一些植物类药降气,或者旋转气机平肝的。 比如天麻钩藤饮里头石决明配上钩藤就不同,镇肝熄风汤里头龙骨、牡蛎配上麦芽、川楝子,也有一番用意,都是取它降逆顺气之意。 大家要研究好代赭石一定要看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堪称是用代赭石的高手,他里面有很多使用代赭石的神奇的案例。 张锡纯说,代赭石重坠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功。 《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头用代赭石治痰火气逆诸症,莫不应手取效。 如果痰火气血上壅,下元又亏虚,你单用人参、地黄、山药,似乎难以奏效,重用代赭石以辅助之,使补益之力,直趋下焦,那上盛下虚的危机,随即接触,莫不应手取效。 所以张锡纯创造参赭镇气汤,用人参、山药、或胡桃肉等配合代赭石来补肺肾,纳气归田,治疗肺肾不足,阴阳两虚之喘促,像这种配伍的思路,别具一格,而且张锡纯反复在临床中试验出效果。 我们在一例虚喘病人里头,单用生脉饮,发现气机还是纳不下,补不住,一旦加进代赭石,气逆喘息的症状就减轻,足以见代赭石一味药重镇降逆,能降上逆之肺气,以平复喘促。 所以当病人痰浊不断上泛,气机不能下纳归田,这种情况你单用补益药容易在上焦壅塞住下不了,单用降气药,镇逆药,你不能很好地帮助肾纳气,只有补气加降逆同时运用,才能挽回阴阳两虚,气血不相为续之证,所以参附龙牡汤,这些补气降逆的救急方,就是按这种思路设计出来的。 我们常在虚喘的病人身上用它,发现比平常理气化痰之品,更容易取得理想效果。 张锡纯他是懂得人体内证之道,深明气机收纳之理,张锡纯提到一个很好地取类比象,他说大家去观察地球,这是一个大磁场,人在地球上面,受引力作用,可以被吸纳住,而不会飘走。 这是因为地球里头有重镇的磁气,而对应人体丹田乃是人之中央,内藏元气可以维续周身气化,而这团元气就地核的岩石包住岩浆之火一样,当这层岩石封藏不够,或者里面岩浆之火减少时,这引力吸纳力就会减退,所以人就会衰老,气就会变得很浮浅,吸纳不下来,容易短气喘急。 由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要治疗虚喘,气不归田,必须加强丹田封藏元气,所以张锡纯创造参赭镇气汤。 所以大家看参赭镇气汤,治疗肾气不纳,冲气上逆,喘促欲脱之症,它是如何立法的? 你看张锡纯选用人参、山药,恐致补力不能直纳下焦,便用这龙骨、牡蛎、代赭石之品,层层包绕,把它受纳下来,甚至还用植物药芡实、山萸肉、苏子、白芍助其受纳下焦。 所以张锡纯治疗喘息,上实下虚者,常常一剂知二剂愈,非常神速。 这里头其实就是给我们大开悟性,知道治病原来还要道法自然,你看到地球引力如何吸纳人体,你就应该知道人丹田元气如何吸纳周身上下。 地球不可一日减少引力,所以人体丹田纳气之力,不可一日衰退,如果丹田下纳,封藏力减退,身体就会慢慢虚弱,百病生焉。 张锡纯看到这里才用道家炼气之理,跟医家取象比类之法,相互参究,创出参赭镇气之方。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提到一点,代赭石善于治吐衄之证,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以代赭石为最效,代赭石非独为镇肝之剂,更为降胃之药。 所以中医认为,气降则血随之降,吐衄气血上逆,一旦通降胃气,血气自然下达,这点大家可以继续发挥,至于张锡纯里头很多有特效的医案,我们就不一个一个地讲,大家回去再好好参阅《医学衷中参西录》。 好代赭石这味药,今天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看巴豆。 《药性赋》说,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 它是怎么利痰水,破寒积的呢? 《神农本草经》上说,巴豆能通过涤荡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来达到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的效果。 这个功效作用方式怎么跟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味药太相似了,是哪一味药呢? 是大黄,《神农本草经》上说大黄也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从而达到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的效果。 通过打开胃肠道下行通道,通过荡涤浊阴把它们搞出下窍,而且巴豆的峻猛一点都不亚于大黄。它们两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哪里? 一个在热性药,一个在寒性药里,寒热等于是冰火两重天,如果用之不当,祸不旋踵啊!所以大家要知道《本草通玄》上说: 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用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用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可见大黄是寒将军,巴豆是热将军。 这样寒热分明就像泾渭分明一样,大家用药时不是看这味药能治什么病,而是首先要看这个人得这个病的寒热情况,病性明白你才能用好药性,如果辨证不明,徒知巴豆性热大黄性寒,终将无用。 你寒积便秘,越用大黄,大肠越动不了,为什么呢? 你看大冷天,本来昆虫就走不动,你再下场雪,那它就彻底冻死在那里,动不了了。 我们经常会碰到顽固性便秘的患者,这个月就碰到两例最典型的,普通的便秘治疗起来根本不值得一提,审其脏腑虚实,用之很快见效,但这种顽固的便秘却需要费一番脑子。 一例是长期便秘,每次大便没有用开塞露绝对下不来,而且排下来也排下不多。 另一例就更奇怪,根本儿就没有便意,五七天,十来八天都没有便意,如果真的要排便,那他必定要先喝足蜂蜜水,然后去不断跳绳,搞它半个小时,然后再上厕所,才可能拉出来。 这些完全是病人自己琢磨出来的招法,我们一问他们,以前吃过什么,都是常规泄热通腑的药,比如三黄片、大黄苏打片,以及各类润肠丸,当然还有碧生源润肠茶。 对于这些便秘的人来说,能试的招法,他们都努力去试,因为大便三天五天不通,实在太苦了。你想想如果你家里一泡屎不冲,叫你在家里呆上三天五天你呆得下去吗? 那么这该怎么办呢?为什么病人没有便意?脾主意!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加上白领们运动过少,脾运化阳动功能减退,脾主大腹,你脾功能一减退,整个大腹部都不怎么爱蠕动了。 第二长期服用泻药,泻药能够泻标实,如果正气不足,它同时会加重本虚。 大家学习药物,一定要看到药物的利弊,凡一物有一利就有一弊,每一味药就是一把双刃剑,你如果辨证不当使用,或者长期仰仗它来通便,那最后必定会把自己身体搞向另一个极端。 就像本来肠道动力不足的引起便秘,有些人常用大黄去泻肠,最后得到两个结果,要么泻到肠都没动力了,便秘就更重了,要么泻到脱肛,经常拉肚子。 你看看好汉敌不过三泡屎,人大泻过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腿脚都酸软无力走不动了,你想想人都困得走不动,你肠道会好吗,所以久用泻药,你肠道蠕动功能肯定会减退。 因为你用药物取代了它的功能,而不是通过药物去加强它的功能,最后用药不是治病,而是依赖,依赖的结果就是肠道变得更弱,好比如说,富二代为什么很少能创出业绩的呢? 因为他们依赖祖德,越是依赖越是脆弱,越是自强不息,越是强大,这是天地间的一条规则。 另外一个结果是泻到肠道脱肛拉肚子,这也麻烦,本来想治便秘的,后来却想治拉肚子。 这两个病人都是服了泻药后,取快于一时,不知道伤到脾肠后,脾脏更加运化不了,肠道更加没动力,所以说泻药不能当减肥药吃,不能当饭吃。 现在这个社会,什么样的事都有,有些人应酬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后,他们胀得难受,要么到厕所里去催吐,吐不干净的,随后就吃点泻药,图个痛快,这样搞久了,胃也搞坏了,肠也搞坏了。 人何必为了三寸不烂之舌搞坏自己胃肠,就为了那点食欲,却让胃肠付出重大的健康代价。 而这个病人他自己懂得喝点蜂蜜水,再去跳绳运动,便意就来了,或者有些人喝点温开水,再去来回散步,大便很快就排出来,这是什么道理? 说明病人这种便秘,是肠道动力不足,以及肠腑受寒,什么东西能让你动力不足,中医认为那是寒气。 《黄帝内经》说,寒则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 有个病人说,我一旦在空调房呆久了,大便就排不好,一旦到外面自然去多走走,大便就很通畅,大家能否用中医基础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原来肺主皮毛,跟大肠相表里,当皮毛收缩,被空调所冻,肺叶也会收缩,不能快意地舒展,肺叶一收缩,大肠是它的下属,也会收缩,约束住大便。 所以这类便秘太简单了,你叫他吃点感冒冲剂之类,发散风寒的,想不到大便很快就通下来,这个思想叫做提壶揭盖法。 上面壶盖一开,下面大便就下来,上面壶盖是肺与皮毛,下面是大便与肠道。 所以为何这个病人通过喝些蜂蜜水,然后再跳绳运动,出点汗,肚腹蠕动加强,以及血液变温变热,物理学有个现象,叫热胀冷缩。 大家要善于运用这个现象去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理,这四个字不单适用于外物,更适用于人体内在脏腑,这四个字里头,把中医寒温的特性讲得淋漓尽致,是高度凝结的医理啊! 《黄帝内经》只不过以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说出来而已。 寒则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 肠道长期受寒,或者吃生冷瓜果,或者吹空调,或者吃大黄之类的泻药,以图取快一时,想不到越冷越缩。 你看你冬天是不是缩头缩手地走路,哆哆嗦嗦地蜷成一团,所以肠道碰上寒凉必定会收缩得紧,所以病人脉紧,乃身体有寒也。 你不把这个寒气捆绑解放开来,这肠道何时能够脱离镣铐的束缚,畅通无阻呢? 病人自动通过运动活动来给身体加热,这样肠道很快就暖起来,动起来,张仲景说,各随其所欲而治之 你要看到脏腑真正需要什么,就跟它调理什么,这叫顺其性,它既然需要运动需要阳气,不喜欢寒冰,不喜欢冷结,那么你就远寒凉,近温暖,生冷瓜果不亲尝。少吃荤,多吃素,平时没事揉揉腹。少呆在空调房里,多到大自然去运动。 看到这点,我们就可以大胆建议他用附子理中丸,这不是治疗泄泻的吗?你凭什么用这种治虚寒泄泻的药来治疗便秘呢? 中医认为,塞因塞用,你如果是因为寒凉导致肠道堵塞的,你给脾肠再加把劲,点把火,表面上是止泻之药,实则大可以健脾以通便。 这附子理中丸直接把阳气内壮起来,然后再用点仁类药给肠子点点油,中医认为凡仁皆润,一旦把肠道点滑,大便很快就下来。 所以不用一味泻下通腑的药,不用大黄这样的寒将军,却通过恢复内脏动力,靠自身脏腑蠕动力把六腑积滞排出来,这个在前面我们跟大家讲过,叫腑虚当补脏。 当你肠腑动力不足时,肠蠕动功能减退,导致冷积便秘,你不是去攻积,而是去加强肠腑背后的老板脾脏的动力,把脾阳鼓动起来,这样老板一声令下,肠道推动力加强,积滞莫敢不下。 这时如果你是一个懂得用巴豆的高手,那么碰到冷积便秘,你用上去就有猛虎添翼,画龙点睛之妙。 巴豆能够攻下冷积,这是它最大的特点,上面我们提到塞因塞用,用腑虚补脏法治疗大便秘结,属于脾肠动力不足的,下面我们看跟塞因塞用相互对偶统一的叫通因通用。 用巴豆这种攻积通下之法,去治疗食积溏泻,浊阴出下窍,给邪以出路,身体邪去则正安,泄泻可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一个老妇人六十多岁,经常大便溏泻,都有五年之久,搞到一点冷的稍微有点,或者吃多点肉都不敢,为什么这老人家肉食油腻生冷之品,犯之迅速腹痛溏泻。 很多医家给她开健脾升脾,固肠止涩的药,一吃到肚子里,大便溏泻反而更厉害,这是为何呢? 这老人家就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一摸脉,既沉又滑,便断定这是脾胃久伤,有冷积凝滞在身体,所以这个是本虚标实,因虚而留积,这不是用一般升提固涩药能治疗的,必须要先清掉冷积,不然积不去,泻不止,痛不愈。 于是李时珍用巴豆制成的丸药,给他服用,吃两天后,大便不仅不溏泻了,而且肠道恢复正常,泄泻遂愈。 李时珍从此用这个思路,治疗泻痢积滞等病,单用巴豆丸,让病人服用过后,本来泄泻的,反而不泻了,疾病治愈的就有近百人。 由于有这些大量的临床案例,李时珍便感慨地说,巴豆乃泻痢良药,冷积者宜服之,此千古之秘也。 而元代的王好古也在《汤液本草》中说,巴豆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人所不知也。 这就是说巴豆通过通因通用的思路,给邪以出路,攻破冷积,使肠道得温热而功能加强,那积去正气存,肠胃洁而气血生。 不仅李时珍善用巴豆治疗冷积泻痢,明代有个著名医家叫王肯堂,八十多岁的高龄,有一次患了泄泻病,食生冷之物加重,自己治疗用了健脾除湿之品治不好,甚至吧周围的医生也请过来治疗,搞了几个月都没搞好,病情日渐加重。 于是他就写信请当时的名医李中梓为他诊治,李中梓听闻后,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来到王肯堂病榻前,经过平脉辨证,仔细诊察,翻看前面医生所用过的处方,发现这老爷子本来年高体衰,肠道有积滞,要排排不出去,所以才泻痢以自救,但前面这些医生开的处方,大都是补益之品,他们以为年老体衰,只能吃补不能吃泻,这也是一个用药误区,不能够见到老人就用补药,你没分清他寒热虚实,如果是实证,不管老人,甚至孕妇,都可以用攻下之药。 《黄帝内经》早给大家说了,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可能大家不容易读懂这句话,所以说大家要有一些古文功底,背诵古文很重要,古文功底扎实,你不单文学造诣上去,更能够方便阅读各类古医籍,能够迅速地领会古人的精髓。 古人说作诗的功夫在诗外,其实学医的功夫也在医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很重要,人文的修养更是不可缺少。 秦伯未老先生曾经说过,我刚开始在丁甘仁老师门下学医,丁师首先都要求众弟子背诵古文观止中两百二十篇文章,每天一篇,天天如此,尤其是《出师表》《桃花源记》《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文,更要求背得滚瓜烂熟,一气呵成。 当时我觉得有些乏味,却不料古文功底与日俱增,从而博览群书,左右逢源,觉得没有什么困难的,像是轻车熟路一样。 所以一个医家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 大家看这文学功底对于医学是不是很重要啊,古人说不识文断字不足以为医,不穷理通辨不足以为医,所以秀才学医如笼中抓鸡。 鉴于此我们就编写了《医门日诵早晚课》,里头放了一些关键的名文名篇,大家不要以为跟医学不相关就忽略之,殊不知你文学修养与日俱增的时候,你医术就像水涨船高一样,通通都被顶起来了。 大家回过来看,《黄帝内经》这句话是讲什么呢? 它讲的是有病则病受的道理啊!不怕你身体亏虚,或者年老体衰,你只要有食积挡道在那里,你都要先把它搬开,《黄帝内经》说,小大不利,当治其标。 就像国家发现桥梁道路不通后,就会马上引起最高度的重视,不管怎么样,先回复交通运输,人体也一样,王肯堂虽然年老,拉肚子因为有冷积在前,是身体在排病自救,想给邪以出路,但刚开始不以为体虚留积,便用补益之法,想不到一补益,反而关门留寇,邪浊停滞下来,排不出去。 这时李中梓心中就有了谱,但李中梓是后辈,王肯堂是前辈,加之王肯堂年事已高,名气也大。 李中梓想要力排众议用通因通用之法给他治疗,颇有难为之处,便对王肯堂说,公体肥多痰,当用通利涤荡之法,你会怀疑吗? 王肯堂点了点头说,当世之医,唯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 李中梓便一反以前用的健脾补虚之法,独用巴豆霜一味,下痰涎数升,其疾顿愈。 这就是《药性赋》上说,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的道理。这些寒积冷滞,都通过温通峻下,化为痰水,拉出体外。 这巴豆治泻痢,用通因通用之法,的确神奇,所以前人说,大寒凝内,久痢溏泻,反复缠绵,经年历岁者,法当以痢下,则寒去而痢止。 我们不仅要学到巴豆通因通用的治泻痢之法,峻下攻击,治冷积便秘之法, 同时更要敬佩两味名医,他们相互信任,辨证到位,大胆用方的精神,你想一下,李中梓若碍于王肯堂的名气,跟前面医生的思想,不敢力排众议,那也不能用巴豆。 而王肯堂如果只以为自己年老体衰受不得攻击,更加不敢接受这种涤荡峻猛之品的扫荡,他们两个一个辨证之准,一个敢于性命相托,相互敬重,相互信任,所以背传为医林佳话。 针对现在很多病人不太信任医生,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惭愧,古人说不信医者不治,又说轻身重财者不治,你如果不听信医生的话,你去找医生干什么呢?你既然找到他了,就要请师从师,就要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所以我们用一些温通之品,帮病人通下便积冷滞后,叫病人千万别吃水果了,病人很多思想都没有转过来,他们认为水果不是润肠通便的吗?不是便秘的最好帮手吗? 他们很多虚寒性便秘的,越吃水果越厉害,甚至吃到心慌胃胀难受,中医认识事物都阴阳两面的,即使一个便秘也要分寒热,对于严重的热结便秘吃些水果会有帮助。 但如果是顽固性的虚寒便秘,根据热胀冷缩的道理,你越吃凉的,肠管就缩得越厉害,大便就越排出来,所以很多病人大便拉得像手指那么细了,脉象也细涩,完全一派阳主动功能不强,为阴寒所凝聚。 这观念还转不过来,还拼命地吃生冷瓜果,吃到嘴唇发乌,脸色煞白,都不知道寒冻伤人阳气,令人冷积便秘的道理。 所以要根治要一个病不容易,但也没像大家想象得那么难,《道德经》说难易相成,看你有没有掌握开门的钥匙,不然撞得头破血流也撞不开。 有些病之所以会反复,那确实是病人生活习惯的错误,明明大便秘结,冷积堵塞的,用几剂温通之品,就把它通开了,但一个月后又便秘回来,为什么还是躲在空调房里,每天不肯出去太阳下运动运动,还是喜欢吃雪糕冷饮凉茶。 你看似在降上焦烦热之火,你殊不知这些凉冷通通,要肠道腰肾带你受过,所以很快大便又秘回去了,肠管又缩回去了。 你医生如果不看到这个层面去用药,不知道如何引导病人去养生保健,去破除养生误区,那么你即使再家里放满巴豆,也治不好自己的冷积便秘。 况且巴豆的主要成分,是巴豆油,辛热有大毒,过量服用,或误服巴豆油二十滴,就有可能致人以死地。 所以古代的巴豆都必须经过严格炮制,把油脂压去,制成巴豆霜,这一道程序叫去油修制,一般是用纸裹压榨法,去掉巴豆油。 正因为这样,所以巴豆往往古今医家都很少大用广用,它就像一匹烈马,你用不好会把你摔伤在地下,你如果驾驭得好,它就是一匹千里宝驹。 故在古籍上说,巴豆性烈最为上。 但性烈之物,必有它适用之处,天生药材必有用途。 明代李士材就很有见地地评价巴豆说,今世俗大都畏惧辛热大毒的巴豆,怕它当地肠胃,攻下太峻猛,都不太敢用,甚至废而不用,他们不知道巴豆乃斩关夺门之猛将,其性猛烈,虽曰投之不当,为害非轻,但用之得宜,奏功却快。譬如张飞一虎将也,你说用他还是不用他呢? 好巴豆这味药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独活。 54、独活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巴豆,巴豆性烈,这是众所皆知的,这种辛热烈性药不是一般的攻积,而是峻下冷积,逐水退肿,所以古人通常只用单味巴豆霜治疗冷积肠痹。 而张仲景就用三物备急丸,以去油的巴豆,配合大黄干姜制成丸药,专治疗心腹冷积胀痛,如同针刺锥扎,为什么讲备急呢? 就是说这种冷积便秘,来势汹汹,家中常备,以应对急促,这三味药寒温并用,李时珍说巴豆生猛熟缓,可升可降,与大黄同用,则泻人反缓。 大家可以看看《千金方》《外台方》里头很多是用到巴豆的,大都是在消积排水,治疗心腹诸暴百病。 甚至成为外科以及走方郎中必备之品,用以应急,很多疾病到最后都会引起大小便不通。 《黄帝内经》告诉大家,大小便不通者,当先治其标。 《伤寒论》上又说,阳明者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这是说万物只要归土后,就不会再传到别的地方去了,大家看为何现在很多垃圾埋到土里去,即使出现禽流感,这些鸡鸭最后也会被通通埋入途中,不然暴露在空气里就容易传播。 所以中医有个脏邪还腑的思想,就是出自于这里。大家要懂得如何去引导脏腑里的浊气扫出来,归入肠腑排出体外,这是治病的一条捷径,一条终南大道。 所以在古籍中提到一个读书人屡试不第,但学习甚是心诚,有次在泰山拜庙,他知道自己可能与仕途无缘,有人赠给他一药方,即巴豆丸,告诉他用此方,仅可足衣食,不可凭着发横财。 于是告知他如何使用把巴豆丸之法,这读书人就凭借这巴豆丸,卖药于市集,凡对证服药者,无不病愈。 这虽然是个传说,有些人可能想凭一方一药来富贵,谋求个铁饭碗,其实中医没那么简单,你即使要用好一个巴豆丸,也要知道寒热虚实。 像古代读书人一般多多少少都会涉猎到阴阳五行的道理,他们又识文断字,就像现代人你懂得一些说明说,知道一些适应症,你就能够用好某些药物,当然这跟真正的行医治病是有些差距的。 但大家可以看出,在治理疑难杂病过程中用巴豆的道理,所以龙之章在《蠢子医》赞叹巴豆道: 大黄行火不行寒,巴豆行寒又行火。 一身之宰气为主,病自气得自气宣。 病在上焦恒有痰,使它化痰最涓涓。 病在上焦恒有滞,使它化滞亦便便。 但在上焦莫多用,毫厘丝忽便宜通。 病在中下能消积,或寒或火皆安然。 胃中有寒莫轻用,肝中有滞宜为先。 只要多加平肝药,一切百病无不痊。 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龙之章《蠢子医》这本书,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这医家调笑地说,医道一定要传给子孙,我写的这些医书通俗易懂,即使是最愚蠢的子孙看了也能够有所受益收获。 这本书非常符合中医普及的宗旨,在古代古人就看出中医普及的重要,生病起于无知,健康源于普及。 健康知识,医学道理的普及,会让更多人能够绕开养生误区,少踩到地雷。即使偶尔得病了,也能够知道用一些小招法来应对。 所以人生在世,中医乃是必修之课,养生保健应该为教育之先,不是说等到老年才去重视,青少年就要懂得教育下手,老来疾病都是青少年招的,青少年健康则国健康,青少年强壮则国强壮。 以后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讲一下《蠢子医》这部书,这里还要再跟大家提到,巴豆是有大毒的,其毒主要在油,所以在用时都要用制过的巴豆霜,一般把巴豆去壳捣碎后,再用棉纸包裹,反复地挤压,这样巴豆油就会被纸吸出来,从而就能够更安全有效地使用巴豆。 清代的郑钦安说过,病人应当服用的像附子、大黄,甚至巴豆、砒霜都是宝,病人不当服用的,即使是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都是砒霜。所以还是那句话,大家既要懂得药物有毒无毒,寒热偏性,更要懂得病因病机,这叫未议药先议病。 我们既要议药更要议病,既要了解小米加步枪甚至最先进的AK枪械,更训练出精准的射击功夫,不然的话,弹药你没打到目标,却打到自己人,那就不是枪支错了,而是人之过。 就像现在有些父母不知道这些道理,什么好的东西都给孩子补,昨天还有带着娃子过来想要强大娃子身体的父母,因为娃子家中什么都有得吃,就是长得面黄肌肉,他们第一句话最急切地问,孩子吃什么最补最好呢? 我们笑着跟他们说,你们问错了,你们应该问孩子不能吃什么,过犹不及,过度泛滥的饮食观,听什么好就补什么,结果把孩子补坏了。 就像刚开始长的青菜,你着急虽然没去揠苗助长,但却拼命地去加肥料,你会发现肥料稍微加多一点,这植物就烂根了,反而长得枯黄病瘦。 所以聪明的农民都知道过度施肥,会把庄稼烧根搞死掉,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揠苗助长心态的表象。 所以父母如果缺乏中医养生知识的话,在残害自己幼苗都不知道,无知的爱对娃子来说,却是伤害啊! 他们不知道小孩子脾常不足,稍微吃复杂吃多点,就容易食滞,就像道路本来狭小,你再一堵车,往来不利,交通瘫痪,反而什么经济也转动不起来。 所以不是营养越补越好,你应该懂得节制,不然越多肥料,你会把庄稼种得越糟糕,这就是从农人种菜里头领悟出来的养生大道。 很多人畏惧巴豆大黄,畏惧附子,他们却不畏惧人参、鹿茸,不畏惧高营养高蛋白的海鲜鱼翅,就像前面讲的一个娃子,他母亲想要让他长得快点,就去给他买人参蜂王浆,以及大补的海参,这样反而提前把他的性欲催出来,搞得没法很好学习。 现在很多娃子早熟,他们跟家里过度地进补分不开啊!大家要知道早结果的树木早凋谢,花儿早开也早谢,而松柏晚成长,却能够长寿。 大家既要警惕表面药物的毒性,更要警惕用药错误带来的后果,不要单方面地认为贵的药就是好药,需知道对证药才是良药,不然的话你以补药良药变为刀刃砒霜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好下面我们来看独活这味药。 《药性赋》说,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独活辛苦性温,是祛风除湿药的代表,祛风湿药中,把它放在首位,是风药治要药也,所以它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比较独特,善于治疗各种风伤人的疾病,不论是新感还是宿疾。 《名医别录》上说,独活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得了很久的风湿,还是刚得到的,只要肢节疼痛,具备有风邪特点的,比如疼痛游走脉象带浮,这时都可以用独活。 由于它是风药,所以一般阴虚火旺,病人发热又没有明显怕冷现象的要少用,为何一派热象的要慎用这独活呢? 不单是独活,一切辛温的风药都要慎用,因为古人认为,煽风点火,火烧更速。所以煽风点火的事,我们不能干。 本身火气就旺,你就要少去鼓风了,不然风借火势,火助风威,就会加重身体津液的暗耗,以及助长火热的上腾。 风药因为有这个股邪外出的特点,有一利必有一弊,它在鼓动邪气外出时,就容易损伤人体津液,所以阴津不足者,我们要即使要用风药来顺其性,也要配一些白芍、生地、当归之品来养其真。 这样祛风而不伤阴,具备有这个思维,你就能够更好地驾驭好风药。 风药为什么容易伤阴呢? 你看你拿电热筒吹头发,头发湿漉漉的,很快就干了,而电热筒里面吹出来的热气,就像辛温的风药,中医看到这种现象,就想到风能胜湿,所以挂在通风口的毛巾,总容易晾干。 但你如果肆无忌惮地吹下去,就会把皮肤毛发吹干枯了。所以秋冬天北风一起,有句诗叫什么,叫北风卷地百草折,因为风所过之处,必定一片干燥。 当然你如果风带雨就不同,连风带雨,草木就能受到滋润,你看为什么干枯的草木,春风吹过,带来绵绵细雨,古人怎么说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 所以用风药配上一点养阴药,就像起春风下春雨一样滋润大地,你如果纯粹是风药刚烈,而没有代谢滋润的养阴药,就容易留下伤津的弊端,病人容易口干舌燥,所以风药虽好,能够胜湿,而胜湿过度了,反而会把身体搞干燥。 在《千金方》里头,有个小方子,正体现这种顺其性,养其真的治法思路。用生地、独活各三两,切碎,用酒泡一个晚上,碰到齿根动摇疼痛的,含这药酒,牙痛很快就好。 这是什么道理呢? 像这种齿根动摇疼痛的,已经涉及到根部了,中医认为肾主骨,牙齿是骨节余气所化,凡是久病容易伤肾,年老容易牙部松动疼痛,一旦劳累过度,疼痛必然加重。 因为气血不足,动力不够,不能充分把身体精华供养上口中的牙来,这时容易满嘴牙齿都松动疼痛,根部又属于肾所管,就像草木的根,人体的腰脚一样,所以齿根动痛,此二药极效。 为何呢? 你看生地黄,是滋阴第一药,直补肾水,独活最善于祛除少阴肾的浮风,从而达到祛风止痛的效果。 这两味药就像春风化雨一样,独活在生地的帮助下,祛风而不燥,生地在独活的带领下,能够直达少阴肾,而且独活这味风药,又善于往上往外走,它能够把人体的津液带到上面去滋养牙根,所以两味药,相互帮助,就像最佳拍档配伍。 独活把不通则痛的病机解开,生地把不荣则痛的病机解开,两个药物一个顺性一个养真,符合人体生理之道,所以不单小小的齿根动痛可以治,你就连各类严重风湿痹症,用的还是这个思路。 大家有这个思路后,再去看独活寄生汤,你就知道一个十几味药的大方子,是治疗腰脚风湿顽痹的名方,如果稍微懂得去归类分解,你会发现再多的方子,不过就是两类药而已。 一类药是通过祛风来顺其性,帮助身体气机条达的,比如以独活为首的,如秦艽、防风、细辛、川芎、肉桂。 另一类是以通过补养气血肾精来养其真,帮助身体精血培养,比如以生地为首的芍药、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党参、茯苓、甘草。 这样看似凌乱无章法的独活寄生汤,你一旦知道这汤方是分为两大法度来顺其性养其真,你就知道古人杂合的大方,完全是杂而不乱。 《黄帝内经》说,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宜。 怎么各得其宜呢? 大家不是执这个死方去治疗风湿顽痹,你要看病人气血状态如何,如果气血不足为主的,久病多虚的,你就养其真的药物为主多加点。 你如果碰到风寒湿痹痛厉害的,急则治其标,你就要以顺其性的风药为主,以求迅速把风寒湿宣散出体外,保持气血通畅,疼痛自愈。 所以有些学生说,这大方子不好方解,学起来有点吃不消,其实你只要懂得汤方设计的基本理路,那么你很快就能化入胸中,就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一样,你根本不会去害怕这汤方多么复杂,多么难以驾驭,因为你懂得了阴阳之道,懂得了这里头配伍的大法。 那么你就可以随时适当地加减变化,这样用古方,得古人精髓,又可以不拘泥于古方,可以随意加减,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己的境地。 当你碰到痹痛厉害剧烈的,你懂不懂得加进我们前面讲的白花蛇、乌梢蛇,这些搜风通络,剔除瘀血的虫类药呢? 如果寒邪偏盛,腰脚不暖和,盖被子都盖不热的,你懂不懂得加进附子、干姜去温阳散寒呢? 如果湿邪偏盛,腿脚沉,走起路来提不起脚,就像陷在泥潭里一样,你懂不懂得重用苍术、薏苡仁来除湿消肿呢? 如果风邪厉害的,疼痛游走不定,追都追不上,你懂不懂得加些羌活之类的风药悍将来跟独活强强联合,一举把邪风赶出体外呢? 这些都是活活泼泼的加减之法,在加减之前,大家要明白独活跟生地两味药代表的道理,他们不单是一味药,更代表一个法,你只有真正看到这背后的法度,你才能够调配用好眼前这些药物。 就像韩信真正能懂得调度士兵,指挥作战背后的法度,他在沙场上点兵,才敢于自信地说,多多益善。 所以不是说大方子就不好,大方子就吃不消,你看再大的推土机,你一个小小的人在里面懂得操作之法,就可以随手把它调度,再打的飞机轮船,你懂得航行之道,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开着它们往世界跑,再大的牛,你个小小的牧童,你只要能够拽着牛鼻子的那根绳,就可以到处牧牛,随心所欲。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药学多了杂乱,你要越学思路越井然,章法越分明,那么你也可以自信地说,我学药物多多益善,天天在接受新的知识,就能很快地活用于临床,这样能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你才能够真正把学医的学乐培养出来,能够真正地把理论联系实际。 至于独活寄生汤,这汤方我们经常用来治疗风湿痹痛,效果非常不错,上次有个女孩子招风受凉后,上肢痹痛,我们就在独活寄生汤里头,把这些引药达脚的牛膝去掉,加进一些桑枝、桂枝引药至手,一剂下去,痹痛就消除。 足以见得独活疗诸风,无论新久,《药性赋》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独活这味药治疗风湿痹痛,不管你是新得的,还是久患的都可以使用它,只要风寒湿,邪浊月约束肌体,看到它后就能纷纷地往外跑,这些邪气在身体就呆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形容独活这味药,为风寒湿悉皆死去,唯我独活。 古人创造方子,不是叫你死守方子,是示人于大法规矩,没有人规定这独活寄生汤就只能治疗腰脚以下痹痛,我们把牛膝一变,换上桑枝、桂枝,立马整个方子的走势就不一样了。 桑枝、桂枝树木的枝条,善走人体上肢,牛膝,古人说,此物最善于走人腰膝,故有非牛膝不至膝的说法。 俗话说,药无引导不至病所,兵无向导不达贼境。 你把这汤方稍微一变化,就像本来要把这团药气通过牛膝开到腰脚下去的,突然间拨转方向,把这团养真祛风湿的药气,通过桑枝开到手臂上来。 难怪一些中医他们很有智慧地最后感慨地说,开方说白了,不是在简单地开药物,而是在开方向。 一个汤方一就一个方向,所以你通过这些药物的向导,指向不同方向,按照以前兵法上说,指哪打哪,你得明白病位药性,那么你就可以揣着独活寄生汤满身跑。 这样不要说是腰脚痛,还是痹痛,如果头痛,你会加减药物吗?如果背痛,你懂得调整这方子的方向吗? 这些都是医家的不传之秘,都是活用一个汤方的心法。 大家学习祛风湿药,要知道一点大部分祛风湿药,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镇痛镇惊抗炎的效果。所以你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或者肩周炎,牙痛,骨质增生,以及跌打损伤,但局部气机不通畅,瘀积疼痛的,皆可以用些风药来宣通五脏气机,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止痛效果。 所以风药止痛跟止痛片止痛,完全是两码事,很多止痛片去止痛,它只是对疾病的标,你如果看到疼痛是因为瘀滞不通引起的,用风药去疏通瘀滞,这才是治本之举。 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开篇就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可见人体气机上下通调,内外不滞,为健康标准,一旦这些邪气伤人气机痹阻,身体就会不舒服。 这里中人多死,并不是说死亡,而是说疾病容易很快加重,告诉大家要注意提防这些客气邪风,当然也不是怕它们,一旦感染了客气邪风,比如开空调时,后背被吹到,晚上睡觉时,踢被子肚皮被冻着,或者到外面开着摩托车,吹了一天的风,这样马上觉得四肢酸重,头晕颈僵,这时该怎么办呢? 张仲景说,要么自己懂得练功导引,他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四肢才觉重滞,就要通过导引吐纳来下手,不要令九窍闭塞,那疾病就成不了气候。 可有些人他不会练功,也不懂得运动养生,把邪风痹阻肌表毛孔,让身体酸重难受畏寒怕冷怎么办? 方法太多了,你随便搞点独活、生姜、大枣,熬熬水,一吃出点小汗风就去了,周身上下就松解了。 上次天气突然变冷,有个病人淋了一场雨后,就猛打喷嚏,而且腰酸腿重,一派风寒束表之象,一般腰不酸的,仅仅是打喷嚏怕冷,你直接给他用点姜枣茶,喝上一碗热腾腾浓浓的姜枣茶,虽然有点辣,一吃进去,辛能够开肺表,马上毛孔张开,邪风被赶下来,但这个病人还有腰酸,说明腰肾膀胱受邪厉害,这时就不单用姜枣茶了,在姜枣茶基础上加进独活。 为什么呢? 独活乃少阴肾经伤风之特效药也,《汤液本草》中说,两足寒湿,混然不能动,非独活此物不能治。 原来独活祛风除湿,它特别善于把腰脚以下的风寒湿宣散开。它跟我们前面讲的羌活正好对偶统一,羌活善于理腰以上风湿,如头痛背痛,手臂痛,独活善于理腰脚以下寒湿,如腰酸腿沉脚痛。 两者虽然是风药,但侧重点稍有不同,这点大家在用药时,可以注意一些。 这个病人服完了这个小小的茶饮方,周身风寒湿困重之感,立马像松绑一样解散了,像这种小小的泡茶方,大家莫以为善小而忽略之,你风寒湿外感初起,及时对治用之,根本不需要服用第二剂,一剂汗出,邪风外散,身体马上舒服。 好独活这味药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讲山茱萸。 版权:中医普及学堂 推荐阅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犀角羚羊泽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海藻菊花射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薏苡藕节瓜蒌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车前子黄柏)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马兜铃地骨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薄荷枳实枳壳)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葛根柴胡百部)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栀子玄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升麻腻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0(金箔茵陈)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1(瞿麦芒硝)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2(石膏前胡)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滑石天门冬)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4(麦门冬竹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5(大黄黄连)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6(淫羊藿白茅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7(石韦熟地)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8(生地赤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9(白芍牵牛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0(贯众金铃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1(萱草根侧柏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2(香附地肤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山豆根白鲜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4(旋覆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5(荆芥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6(天花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7(地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8(昆布)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9(淡竹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0(牡丹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知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牡蛎)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贝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桔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黄芩)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槐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常山葶苈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寒性药总结回顾)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荜拔)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0(生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1(五味子海狗肾)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2(川芎续断)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麻黄韭菜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4(川乌天雄)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5(川椒干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7(白术菖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8(丁香高良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9(肉苁蓉石硫磺)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0(胡椒薤白)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1(吴茱萸灵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2(荜澄茄莪术)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砂仁附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4(白豆蔻乳香)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5(红豆蔻干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6(鹿茸虎骨)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7(檀香鹿角)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8(米醋紫苏)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9(扁豆酒)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0(麝香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1(五灵脂血蝎)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2(樟脑当归)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海螵蛸鹿角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4(白花蛇乌梢蛇)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5(乌药代赭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bfw/7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9扁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