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9扁豆
《药性赋》选讲59(扁豆酒) 热性药 文末有,药性赋选讲的书籍版本可供购买 9、扁豆扁豆助脾。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紫苏,这味药是发散风寒的解表药,是紫色的,能入到血分里头,把风寒往外透。 人体被风寒包裹,浑身都难受,就像被绳索捆绑一样,一旦服用温中散寒,解表的紫苏后,能够使人微微出汗,一身舒畅,整个人就像松绑,神气一下子舒服复苏过来,不会那么疲倦。 说起紫苏,我们除了要知道苏叶发散风寒,苏梗宽中降气,苏子下气化痰之外,更要知道单纯紫苏乃治气之神药。 一种植物叶子、梗跟种子皆可入药,堪称苏门三宝。 《本草汇言》上说,紫苏一物三用,首先伤风感汗,头疼身重,肢节不利,或者脚气疝气,但见邪郁在肌表者,苏叶皆可散邪以解表。 比如《肘后备急方》中治疗病人外感伤寒,恶寒发热,气喘不止,用单味苏叶浓煎,稍稍饮之,表解寒去,气喘自息。 在农村里最方便了,风寒感冒初起,鼻塞不利,或者上气呕逆,头晕身重,乃周身孔窍阻闭,迅速在房前屋后,采来一把紫苏,也可以抓一把葱,把它们一煎煮,趁热稍稍饮下,立马发汗解表,血脉流通,身心舒调,那种被寒邪捆绑得紧紧之感,一下子就像被松绑一样。 这就是善于散寒解表的苏叶。 为什么加葱呢?后面我们会讲到它,葱为通中发汗所需,你想要通里发表,葱管往往少不了。 所以苏叶在《本草正义》里头说它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而清头目,中则开胸膈而醒脾胃,其子善下,化痰饮而降气逆。 我们再来看《本草汇言》里头讲的苏梗,凡气郁中满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肋而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 而苏子呢? 上气喘逆,苏子可以下气定喘。 所以《简便方》中说,治上气咳逆,用苏子研粉可以跟粥一起煮食,能够迅速降气化痰平喘,所以对于老慢支哮喘的病人来说,常常少不了苏子。 像紫苏这种能上能下的药,是比较少的,上能够发表散寒,下能够宽中下气,所以你碰到感冒风寒束表,身困重,另外有咳嗽上气,胸闷不舒,甚至呕吐不止的,这时就非苏叶莫属。 《药性赋》说,下气散寒以紫苏。 上节课我们跟大家讲胃肠食滞型感冒,你单纯开表不下气不行,你单纯下气消积不开表也不行,这时只有双管齐下,外开皮毛,内降浊气,除了紫苏很难找到一味药更适宜的。 所以紫苏这味药也是能升能降,升它能够以芳香之气把清气出上窍,发四肢,降它能够辟浊下气,把浊阴之气出下窍归六腑,这样升清降浊,胸中的闷塞得以舒展,整个气机郁闭的状态就得到复苏了。 在《千金方》中记载,一个人突然气逆,呃逆不止,用单味紫苏,浓煎顿服,顺气利膈,气降逆除。 如果咳逆气又不够呢? 那你不能行气太过,即使用行气药也要懂得补气,所以《普济方》记载,一个人咳逆短气,用紫苏叶,带梗茎的两钱,人参一钱,煎汤送服,极效。 所以当单味紫苏力所不及时,大家就要想到配伍,配伍可以强强联合,取长补短,照顾病因病机。 关于紫苏的配伍,李时珍研究得很多,他在《本草纲目》中说,紫苏近世要药也,同陈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除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枳壳、桔梗,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大家看紫苏的配伍,多么灵活,凡身体肌表气闭,胸膈气郁,肠腑阻闭,血脉壅聚,湿浊脚气等,通身上下,皆可以用上紫苏。 根据不同病症,搭进不同配伍,所以中药的配伍学问非常高深,你完全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药引药对,这样你学一味药,等于会用这味药,灵活变化,治疗各种气机郁滞之疾患,这样你的用药思维一下子就打开来了。 我们从外面受了凉冷,知道紫苏配麻黄、杏仁。 胸中肺气闭郁咳逆,知道紫苏配枳壳、桔梗、木香。 若有痰浊涌上,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不清,知道紫苏配杏仁、莱菔子。 胃脘部气滞而痛,食冷则重,知道紫苏配砂仁、陈皮、藿香、乌药。 胸肋间怒气而痛,胁肋胀满,知道紫苏配香附、郁金、玫瑰花。 腹中血脉不通而痛,知道紫苏配当归、川芎、芍药。 腰脚以下,寒湿脚气,知道配木瓜、薏仁、吴茱萸、厚朴、槟榔。 这样从头到脚,但凡气滞,病理产物停居者,你都可以善用紫苏去调解。 难怪《本草汇言》中说,紫苏外散风寒,上清肺气,中宽胃气,下降肠气,通降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 紫苏堪称是推陈出新的通药宣药,宣可以去壅,所以壅塞之疾可选之。 紫苏是轻剂,就像轻舟一叶,速过万重山,所以轻可去实,可以迅速拨转气机,灵活调度。 紫苏我们就复习到这里,大家要非常圆通地学紫苏,这样一搭配起来,紫苏的触手就相当广阔,这样为以后我们学药对学,三药学,药阵学打下基础,我们接下来看扁豆。 扁豆助脾。《药性赋》仅用这四个字来讲这味药,可谓要言不烦,言简意赅。 一个助脾,就说明扁豆能补脾,帮助脾运化水湿,脾运化水湿加强,一方面大便不成形,或者泄泻的症状就减轻。 另一方面白带异常,湿浊下注,也可以变好。 所以扁豆在参苓白术散里头,功不可没,同时在完带汤治疗脾虚湿浊下注,白带清稀量多里头,往往可以加强效果。 我们今天就主要从这两方面来论扁豆,看它是如何助脾来治疗水湿诸病的。 首先扁豆味甘微温,它是粮食,也是药物,药食同用,乃豆科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归脾胃经,能补脾土,化湿浊。 但《本草新编》说,扁豆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同用为佳。 所以大家很少看到有单方扁豆治病的。 所以在一个公司里头,就像有些人才,他只能做助手,不能做部门经理,难以独当一面,所以这类药物属于辅助性人才,可以辅助成功,难以委以重任,独当一面。 但正因为扁豆味轻气薄,利用这种轻薄甘淡之性,恰恰可以解毒胜湿。 古人说,饮酒中毒,食河豚中毒,甚至砒霜中毒,急速用扁豆粉末送服,可以减轻毒性。 在《备急方》中记录,一个老父亲,看到他儿子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终日无所事事,甚至赌博为乐,这父亲就很愤怒,拿鞭来教训自己儿子。 这娃子气不过来,居然起了自杀的念头,立马服下砒霜,口中干渴,腹中欲裂。 这该怎么办呢? 赶紧把扁豆的细末,拿来,并且用从井底刚打上来的凉水,调服上两三钱,然后随它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没有多久,腹中通利,胀满消失,口渴不再。于是就安全得救了。 在《单方选》中记载,中砒霜毒,用白扁豆研成粉,直接混凉水服用。 李时珍称扁豆此物,能够通利三焦,化清降浊,有助于把毒邪渗出体外。 故在夏暑之际,湿毒偏盛,知道保健养生的人,都懂得搞点绿豆扁豆来煮汤,偶尔服服,如果身体是湿热毒浊,身体壅盛的,或者酒毒肥甘厚腻者,都可以让身体内部的浊阴很快地排出体外。 扁豆不单解砒霜毒,酒毒,河豚中毒,一切草木毒,都有助于排泄出体外。 《药性论》中说,扁豆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极煎汤服皆效。 所以人饮食多样,排泄不畅,就容易沤腐成毒,所以定期隔断日子,服用扁豆、薏仁、绿豆之品,用这些解毒胜湿之物来煲汤,但最好不要放其他东西,油盐都少放,你放太杂了,就把它甘淡之性覆盖住了,那种通透解毒排浊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有一次一个人口苦,脸上出油,眼睛的白睛都是偏黄的,他问有没有好的食疗方可以帮忙解解毒,清清热? 我们说,像你这种浊阴不降,方法很简单,搞些扁豆、绿豆、玉米须、薏苡仁,都是淡渗通利之品,吃了后很快就浊降清升,身体舒服。 他吃了五天后回来,没感觉啊。 我们问他说,怎么吃的? 他说,用你这些说的来煲骨头。 我们问他,放盐了没? 他说,当然放啊,不放怎么吃呢? 我们跟他说,你都丢一两斤骨头去,不是在吃扁豆薏仁煮的汤,而是在吃骨头汤,这哪里是在解毒啊,都是在增加身体的负担。 除了我跟你说的,扁豆、薏仁、绿豆、玉米须跟水,其他啥都不放。 煮出来的水甘甘淡淡,不油不咸,清清澈澈,才能够帮你身体排浊,你见过洗碗用油腻的污浊水吗? 连三岁小孩都懂得这个道理,洗衣服洗碗要用清水,你搞得又污浊,又油腻,那不是在洗涤身体里面垢积,而是在增加身体负担。 他听完后笑笑说,我知道了,回去后再试试。 结果三天后,他回来说,这方子管用,就是不太好喝,吃后口不苦,尿也不黄了。 这种淡渗利湿之品,可以把身体肥甘厚腻,酒毒食毒,通通都渗利出体外,所以李时珍才赞叹扁豆说,此物最善于通利三焦,化清降浊。 你如果把扁豆跟很多骨头盐油,这些浊物煮在一起,那就不是在给身体解毒了。 扁豆是和中益脾的佳品,古人认为,肥重之物容易归脾,结种子多的容易归肾,色白法象金,所以白扁豆能自脾往下降到肾,和中补脾,淡渗利湿。 为什么脾虚肠道久泻的病人,要用扁豆山药之品呢? 有个小孩子肚子一着凉就拉稀水,叫他一吃参苓白术散就好了,屡用屡效。 大家想一下,参苓白术散,是一派补脾土的药,如何能治胃肠泄泻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医原理,可以跟我们前面讲的脏邪还腑有得一拼的,这个医学原理就叫腑虚补脏,所以腑虚补脏与脏邪还腑是对偶统一的。 那什么是腑虚补脏呢? 就是六腑亏虚,要通过补益五脏来去强大,就像肠胃湿泻,通过大补脾气,使脾能升清运化,那湿泻自止。 所以为何参苓白术散通过补脾可以治疗肠道湿泻就是这个道理。 而扁豆又是味甘,专喜入脾,能和中益气之品,乃入脾之土,专补中宫。 《药品化义》中说,扁豆味甘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微炒后色黄,与脾性最和。 你如果想要健脾止泻,最好微微炒过,想要消暑解毒,最好生用。 我们来看,还有哪些可以用腑虚补脏法的呢? 大家要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比如我们提到的很多心脏病的病人,大便不通,心慌短气,爬楼梯都无力,蹲下去大便都很难站起,一派肠腑蠕动乏力,你怎么去通泄大便都无益。 这时往往通过用生脉饮或桂枝汤来强大心脏,使心气充足,则肠道动力增强,这就是小肠有积,亏虚推动浊物不去,通过补益心脾,大便自去,秘结自愈。 还有老年人脱肛,或者小孩肛门下垂,以及妇人子宫下垂,胃下垂,这时该怎么办呢? 一派腑虚之象,肛门乃大肠的下处,大肠跟肺,它们是脏腑相表里,脾跟胃也是脏腑相表里,所以通过补中益气汤大补肺脾之气。 这样肺脾二脏,气力一足,得到升举,那胃下垂,肠道脱肛,甚至子宫下垂,自然收回来。所以你看到六腑肠道亏虚,要补助它脏腑相表里的五脏。 大家可以再发散一下思维,为什么胆结石,胆囊炎的病人,要注意补肝疏肝呢? 你如果补助肝疏泄,补肝阴血,那胆道的积滞就排不出去,所以为何四逆散、大柴胡汤,都可以治疗胆道的瘀积,蠕动乏力导致的浊阴不降。 这时通过补肝疏肝,让肝脏吃饱饭,胆腑立马就动起来,这也是腑虚补脏的代表。所以你如果懂得这个理法,你去看张仲景《伤寒论》就会有更多的体会,就知道桂枝汤、柴胡汤、小建中汤等系列方子,如何通过补脏来通腑,为何要用一些固本培元之品。 当然还有最常见的尿频急,夜尿品多,膀胱气化乏力,腰腿酸冷,这时也遵循腑虚补脏之法,你膀胱腑没力量,把尿水挤出来,就要通过肾气丸,大补肾气,使肾吃饱饭,下元能够气化,那膀胱水道自然通畅。 大家懂得腑虚补脏法后,看问题就更深刻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等到后面讲方剂时,会重点讲到,这里先跟大家提一下,这样大家再来读扁豆,读参苓白术散就能读得懂了。 所以说,中医你越学就越轻松越简易,因为大法不过就是阴阳虚实脏腑气血,如果一分为二,不过就是脏邪还腑,跟腑虚补脏。 脏邪还腑是脏病治腑,通过通腑来排脏毒。 而腑虚补脏是腑病治脏,通过强大五脏来恢复六腑功能。 这样两种大法,都是在恢复人体清升浊降的功能,它们是一不是二。 好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虽然讲得不多,但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因为在临床中,我们每次都是用这种思维去治病,现在是将来也是,古代的医家是,现代的医家也是,这就是中医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 我们下节课讲酒。 40、酒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扁豆这味药,扁豆通过它的味甘性平,可以生用解毒除湿热,清暑,通过它饱满的粮食助人脾胃,芬芳的气息,苏醒脾土,所以通过培补脾土,使中焦脾脏充实,则肠腑不再湿泻,这种方法就叫做腑虚补脏法。 用这种补脾止泻者,炒用效果更妙,因为炒香后更能入脾,脾得香则运,就像我们知道生用白术可以除湿,重用可以通大便,而炒用却可以健脾运脾。 在参苓白术散里头,就用一派补脾之药,配合扁豆,这样脾气巩固,湿泻自愈。清气上升,大便自然成形。 古人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如果清气下陷,脾不升举,就会拉稀久泻,大便不成形,所以通过参苓白术散,补脾助脾运化,则中焦升清气功能加强,清气既升,浊阴可降。 加之扁豆又可以化清降浊,所以久泻便稀,清气下陷者,用这最佳,甚至还可以作为食疗之品。 常有一些白领或者小娃子,大便不成形,容易泄泻,像这种慢性久泻,大都是脾虚湿盛,如果舌头是白腻或者白滑的,那你叫他吃参苓白术丸,再配合一些食疗方,效果就比较理想。 我们知道腑病补脏,腑虚补脏之法,要开食疗方就简单了,像随手把山药、芡实、薏苡仁、扁豆、莲子等,随便搞它三五味来煲汤,味道可口,吃了又舒服。 在古今医案里头,有个脾虚泄泻的案例。 有个妇女每次月经期间,必然会拉三天肚子,脉象濡缓弱,这是脾虚湿盛,为什么脾会虚呢?平时怎么不拉肚子呢? 原来月经期间,五脏气血都会先下注血海,化为经水,这样脾脏气血一过性不足,因为虚弱不能够运化水湿,于是很快就拉肚子。 这时一用上参苓白术散,病人月经期间,马上不拉肚子了。 为什么呢? 脾脏气血得补,不再亏虚,湿邪就能够运化,就不会下注。 大家要学到补脾升清除湿止泻法。 脾虚则水陷,湿走大肠,容易泄泻,脾得到健运,清气自升,水湿自化,泄泻自止。 大家不单要从这个案例里学到,腑虚补脏法,通过调脾来治肠泻,同时更要学到月经期间,各类杂症产生的原理。 有人月经期间乳胀,有人头痛,有人腰酸,虽然病象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大都是经期气血下注,导致局部亏损或堵塞。 很多病症一旦月经过后,就消失了,这样提醒我们,不同人身体她的薄弱环节不一样,有人肋部气结,有人头脑供血不足,有人腰肾精亏,这时在月经期间不足之处,就纷纷显露出来。 就像湖中水少后,就显露出泥巴石块,所以你根据病人显露的病象,再结合舌脉去调理,就可以解决月经期间的综合病症。 我们再来跟大家讲一般的白带清稀量多异常,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湿的问题要寻到脾中去治,大家想想,为什么一些妇人脾虚后,无事表现为拉肚子,而是表现为白带异常。 中医把人体中焦脾土看成是拦河坝,当拦河坝出现漏洞时,水湿就会纷纷掉下来,所以治水要通过巩固堤坝,这就是下病上取的道理。 你在下游看到水湿泛滥,就是要赶紧到中游去把堤坝加固好。这就是为何完带汤配合扁豆、莲子、芡实之类健脾之药,可以很快把清稀的白带,异常的水湿给治好。 这就是通过培土,加固拦河坝,使水湿不再泛滥,不再下流。 所以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发现,土可以把水给兜住,在人体里头,凡是水湿泛滥者,没有不从脾论治的,没有不找过到脾土的。 所以大家就可以从中看到《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是怎么来的。 经典里头的很多中医原理,都是法天象地,远观近择的出来的,都是通过实践内证得到的,所以才能称之为经典,大家要学好经典,前提是要善于把经典里的中医原理还原到大自然中去。 这样取象比类,你学起中医来就灵灵活活,轻轻松松,非常有趣。 当然扁豆还可以通过补脾化湿,治疗夏暑脾胃不和导致的吐泻。 千金方里头,单用扁豆来煎服,可以消暑热,除湿浊,止泻痢,解烦渴。 所以《新修本草》说,扁豆疗霍乱吐痢不止。 甚至夏天乘凉饮冷,导致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这种情况叫阴暑,直接用解表散寒,化湿和中的香薷散,里头就用到扁豆配香薷、厚朴。 这样有香薷在上可以解表散寒,乃夏月解表之要药,有厚朴在中,可以行气化湿,解其胸腹闷胀,有扁豆在下可以淡渗除湿。 这首汤方再我们夏暑之时,就用得多了。人们躲在空调房里又吃着冰冻西瓜,很快就头身困重,脘腹胀满。 这时这些温病的方子,就能很开派上用场了。 好扁豆这味药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接下来我们来看酒。 《药性赋》说,酒有行药破结之用。 也就是说,酒可以助药力,行药势,畅气血,破瘀结。 为什么呢? 大家一喝酒就知道了,身体微微发热,血脉畅通,反应敏感的,就脸红皮肤发红,可见酒乃辛温之性,能够引气上越外达,鼓荡气血,故古代在引药达表,引药通脉的时候,常会用到酒。 这酒既是辅助药物,更是一味中药。 大家看古老的醫字,下面就以酉来做底,为什么呢? 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古代善于用酒来治病,把酒当做药来使。 但是后世已经渐渐不知道把饮酒当成等闲娱乐的行为,甚至以酒为浆,醉以入房,酗酒成瘾,恣饮无度,这样无异于摧残自己身体。 所以古人说,酒为穿肠毒药。 这并不是在说酒的坏话,也不是酒的过错,而是人们不知道节制,把本来做药来治病的,当成娱乐来想用,任何药都有偏性,你长期服用,必定会损伤身体。 没有一个人长期饮酒不伤损身体的,人不是死于酒,而是死于自己不懂得节制欲望。 《本草纲目》上说,痛饮酒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 凡物我们都要两面来看,所以我们要从利弊来论酒,先看酒痛饮过饮为什么伤神耗血? 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 你看很多酒鬼,嗜酒成癖者,越饮量越大,到后来以酒度日,神疲乏力,游手好闲,气虚疲累。 原来刚开始饮酒时,可以助血脉流畅,可长期靠酒来催动血脉,而不是靠个人的运动跟休息,这样就会很耗伤气血,而且酒兴奋人只是一时的,这酒气酒性发出去后,那些湿浊停留在身体,血脉就更加动不了。所以酒鬼很容易累,因为神气精血耗得厉害,都是无端端地被酒耗散出来,剩下那些残浊之物就停留在身体,壅堵脉道,使血管硬化。 大家看为何饮酒的人肝很容易受到损害,脂肪肝肝硬化是很多嗜酒者的共同归路? 在这山里头,有个茶农,二十多年来干活,从来都是以酒代水,到山里头去采茶,带的不是水瓶,而是酒瓶,装的不是泉水,而是米酒。 家人泉他别这样,他听不进去,因为长期饮酒的人,性格会很刚强,不容易听进别人的话,这也是血脉硬化的表现。 后来他自动戒酒了,为什么? 生了一次大病,让他胆战心惊,糖尿病病发脚趾头糜烂,前后住院治疗搞了个把月,从此再也不敢沾酒。 为什么两条腿都是冰凉的,他过来找我们时候,为何一病就是大病呢? 我们跟他说,酒能够发散寒气,但这发散寒气不是没有代价的,它是通过调动自己身体的气血精神来往外发。 所以你看似身体热乎乎很舒服,你没有看到暗地里它是在消耗真阳。 就好像石油气你打着了,看似温暖,一团热火,而实际上它气瓶里头的气就在一点一点底减损。 又像炭火炉,冬天虽然烤火温暖,但它背后却是在消耗大量的煤炭。 所以表面借酒发热,实质背后消耗的是脏腑的阴油。 你这二十来年的饮酒,反复把你身体阳气发出来,提前发完,所以腰脚冰凉,血脉走不动,即使糖尿病也容易烂脚趾。 我们接触过几例酒鬼后,才对古人这句话体会更深,古人说,酒鬼烟鬼的病很难治,因为他们对烟酒上瘾后,就对普通的重要耐受。而且长期饮酒把他们精气神发散得很厉害,中医认为正虚不易运药。 你一看酒鬼大都是一派疲倦的神色,见到酒后眼睛会贼亮,但一旦没有酒后就像病猫蔫了。这都是加快生命进程,提前衰老的。 这酒完全成为他生命的催化剂助燃剂,所以越喝身体越差,脾气越大。 所以《养生要集》中说,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所以真正的酒文化,不是在鼓吹酒有多好,而是在宣扬能够节制饮酒,把握这个度的美德。 而且在中医看来,阴虚火旺,湿热内盛,火毒上攻,这三者是不适宜饮酒的。 为何呢? 你本身阴虚火旺,熬夜过度,身体阴分已经被燃烧过度了,这时静养都来不及,还用酒来继续点火助阳,这样阴分不就亏耗得更厉害? 所以有个失眠的病人,经常口腔溃疡,我们见他一脸酒气,便问他平时饮酒吗? 他说晚上必饮一杯。 我们跟他说,你的失眠跟口腔溃疡日久不愈跟饮酒有关,你先把酒停了,不再兴奋自己身体,让身体静养一阵子看看。 然后再叫他服用保养肝肾的六味地黄丸,半个月不到,多年的口腔溃疡,尽消,老是睡不沉,睡不着的现象也减轻了。 他以前也没有少看医生,医生都知道阴虚火旺,用六味地黄丸,但为什么没能拿下他的病呢? 因为最大的原因就是没叫他把酒停掉,你一边滋养阴分,一边却猛烈地用酒点火,这样不就耗伤得更厉害。 所以一旦把酒停掉,阴分再利用六味地黄丸滋养上去,自然肝柔血顺,肾精封藏,睡眠自安,口疮可退。 所以说六味地黄丸虽然不是专门治疗失眠的药,帮助滋阴涵阳,帮助肾精肝血封藏,神志就不再不安了,口疮之火也不再往上冒。 通过安然入睡,把火旺之象潜藏下来,其实身体原本是很棒的,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经常去折腾它,所以才会变得很差。 你只要稍微懂得节应酬,寡饮酒,少熬夜,莫再折腾身体,那么小小的六味地黄丸居然是安神妙药,退火良方。 为什么说湿热内盛者,不宜饮酒。 最近有两例病人都是饮酒后加重疾病,一例是皮肤湿毒瘙痒,舌苔黄腻,一饮酒,瘙痒就没完没了。 他问这是为什么? 我们跟他比喻说,你身体舌苔黄腻,湿毒重,湿毒是浊阴,浊阴应该出下窍,就像一杯浊水,你不去扰动它,污浊就会沉淀下来,你如果一去扰动它,整杯水都浑浊不堪,污浊都往上往外发。 你如果是一杯清水,身体血脉洁净,那么你再怎么去扰,这杯水还是清的,而你身体长期肥甘厚腻,导致舌苔垢腻,这样酒再下去,把湿毒浊阴,纷纷都发到皮肤毛孔外面来,所以瘙痒难耐。 这样一加他把酒戒了,再服用四妙散的汤方,除湿热下行,马上就不痒了。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酒能够引药达表,还能够把浊阴搅动带上来,当身体浊阴很盛时,就要少饮酒。 因为浊阴要出下窍,你还用酒把它搅上来,不是找病受吗? 还有一例是一个建筑商,饮酒后眼睛发红,阴囊潮湿,为何呢? 一看他舌象就知道了,舌苔垢腻,舌尖红。 这样酒把热气往上带就损目,所以眼红,酒乃粘腻湿浊之物,往下掉,下注,就造成阴囊潮湿,这些湿浊不容易排出去,所以睡觉也睡不好。 同样叫他停掉酒,以桑叶熬水洗眼,再送服龙胆泻肝丸,三天眼红退,牙痛消,阴囊不再潮湿,小便也变清。 大家看,解酒毒的思路,就只有一个降其浊,但用的方法却可以五花八门,如果酒浊攻眼,可以桑叶洗之,酒浊下注肝经,可以用龙胆泻肝丸撤之,酒浊壅塞脾胃,可以见煎煮扁豆绿豆汤淡渗之。 而这一切的办法,无非就是给酒浊湿毒以出路而已,这些招法虽然巧妙,但不过是在去路上下文章,真正要防止病痛,还得在来源上断除酒饮,不然每酒醉一次,病痛就加重一次,难怪古人说,醉酒一次损伤人寿命一个月啊! 所以很多经常饮醉酒的人,没过多久,他身体就扛不住了。 第三种是火毒上攻的人,也不能喝酒。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火。 当双脉上亢,明显上越寸部时,你就可以知道整个人心火太过,降不下来,如果是年轻人还好,如果是中老年人,就很容易中风。 为何呢? 因为上越的脉势揭示了病人气血并走于上,容易脑部充血。 你本身就血脉喷张,酒再进去,如同火上浇油,热势猛增,这样不就等于直接迫血妄行,把血管逼爆吗?这就是很多在酒桌场上喝中风的道理。 上次有个亲戚,他在喝喜酒的时候多饮了几杯,然后高谈阔论,面红耳赤脖子粗,当时正逢中午,天气大热,他突然觉得头晕,天旋地转,然后就倒在地下,脑都撞破出血,医院,做了开颅手术。 术后反应迟钝,足足过了大半年才慢慢恢复过来,不过行动都没有以前那么灵活,这就是过量饮酒导致脑血管意外的案例。 其实这种案例每天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有,尤其是中老年人,很多中风的跟过量饮酒都分不开。 讲完这些饮酒之弊,我们再来看看,把酒放在汤液里头,看它是如何提高一些汤液功效的。 比如用到酒的非常出名的方子,其中有张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直接把白酒加到洗涤胸膈中痰垢的瓜蒌薤白里头去煎煮,这样可以加强治胸痹的力量,借助酒力可以行血脉。 你一般胸痹胸背痛,喘息短气,脉象沉迟,这是一派阴寒,胸阳不展。 这时正好可以用到温化阴寒的酒,为何呢? 陶弘景说,大寒凝海,唯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医药家多用酒以行药势。 大家看,为何烈酒逢寒不冰呢? 原来它有一股温热烧烈之性,正好用来消除冷积寒气,来温通血脉。 所以胸痹本身脉沉迟,就是一派胸阳不振,群寒包裹之象。 这时如果不是借助辛烈的酒劲去通开血脉,发散寒气,就不能把痹痛蠲除。 所以张仲景在胸中寒痹里头用到白酒,真是一味深长。 古人说的白酒,不是我们现在喝的白酒,而是低浓度的米酒黄酒之类。 酒除了能够助心通阳,令胸中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外,古人还认为酒可以助肾兴阳,所以很多壮阳补药都用来泡酒,可以制成补肾壮阳酒。 比如出名的鹿茸酒,用鹿茸配山药,或人参、枸杞,治疗不孕不育,阳痿早泄,属于命门虚冷,腰膝酸软的。 酒开可以帮助祛风湿的药,充分发挥解表逐风寒湿的效果,所以风湿药酒更是中医药酒文化里的一绝。 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个最简单的风湿药酒方。 风寒入脑,导致头痛久不愈,甚至四肢酸痛,诸药乏效,这时你可以自己浸泡一瓶桂枝酒,用桂枝泡一瓶高浓度的酒,一周以后就可以服用。 最顽固的风寒头痛,你稍稍以温酒饮之,还可以用点酒涂抹痛处,这样很快就汗出痛愈,中医认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所以你即使是风湿在表,疼痛难忍,也可以用这发汗解表的小药酒方。 桂枝药酒方虽然小,但却不容小瞧,为什么呢? 桂枝乃阳中之阳,酒辛热能行药势,两者一搭配,如猛虎添翼,发汗解表,力量最快,所以风冷头痛,一般服用一两次就好了,甚至你平时不小心淋浴着凉,也可以饮用,这样寒湿冷气自解。 酒还可以行气和血,发表散寒,为什么呢?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烧酒性烈火热,遇火即燃,故善消冷积,御风寒,辟阴湿之邪,解鱼腥之气。 所以大家看为何做鱼汤时有时要滴点酒,这里头也有学问。 还有很多人常跟寒湿打交道,职业就在水上水边,经常要碰到水湿,他们如果不懂得一些养生小窍门,很容易身体就感上寒湿。 前面我们讲到生姜时跟大家说,用姜枣茶就可以方寒御冷,女性朋友还可以防止痛经,如果是男的,一般就靠喝点小酒来行气活血,发散寒湿,故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凡大雨淋身,及多行湿路,或久浸水中,稍饮小酒,寒湿自解。 大家要善于活用这个经验,现正逢春夏之交,在这山里雨湿非常多,我们跟一些老农一起出坡种地,那些有经验的老农,冒雨回来后,都懂得温一小杯暖酒,把湿衣服一换,这小酒一喝下去,以后腿脚就不沉重,腿脚就不容易沉重,也没那么会抽筋,同时更不会轻易感冒,这就是借酒来行气活血,发汗解表。 我们年轻人就不那么干,留点福气给老时用,但你浑身衣服淋湿了,明显雨湿会闭塞肌表,这时你不搞点东西来温通温通,以后就容易留下老毛病,所以我们就在厨房里切几片生姜,丢一两个大枣,再抓把红糖,开水一泡,随后把湿衣服一换,头发擦干,就可以服用这热腾腾的姜枣红糖茶。 这样不仅不会因为寒湿束表而感冒,同时身体体质更强大。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一味淋淋雨,受受冷,一下就过去了,没事,确实在你正气充足时没什么大问题,一旦正气亏虚,问题就接二连三。 所以中医要懂得未病先防小病早治,你如果懂得一些养生小招法,小窍门,在寒湿才刚刚侵犯肌表时,就把它们撵出去,一汗而愈。 这样身体时刻都保持通透健康状态,根本不需要等到感冒发烧才手忙脚乱。 好酒这味药,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麝香。 版权:中医普及学堂 推荐阅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犀角羚羊泽泻)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海藻菊花射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薏苡藕节瓜蒌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车前子黄柏)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马兜铃地骨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薄荷枳实枳壳)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葛根柴胡百部)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栀子玄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升麻腻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0(金箔茵陈)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1(瞿麦芒硝)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2(石膏前胡)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滑石天门冬)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4(麦门冬竹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5(大黄黄连)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6(淫羊藿白茅根)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7(石韦熟地)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8(生地赤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9(白芍牵牛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0(贯众金铃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1(萱草根侧柏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2(香附地肤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山豆根白鲜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4(旋覆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5(荆芥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6(天花粉)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7(地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8(昆布)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9(淡竹叶)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0(牡丹皮)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1(知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2(牡蛎)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贝母)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桔梗)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黄芩)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槐花)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7(常山葶苈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8(寒性药总结回顾)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9(荜拔)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0(生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1(五味子海狗肾)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2(川芎续断)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麻黄韭菜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4(川乌天雄)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5(川椒干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7(白术菖蒲)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8(丁香高良姜)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49(肉苁蓉石硫磺)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0(胡椒薤白)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1(吴茱萸灵砂)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2(荜澄茄莪术)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砂仁附子)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4(白豆蔻乳香)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5(红豆蔻干漆)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6(鹿茸虎骨)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57(檀香鹿角) 药性赋选讲的书籍版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bfw/7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热性药回顾总
- 下一篇文章: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66巴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