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听书馆又一种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令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长江白鲟:来自龙宫的水怪 作者:盛文强 ▲点击音频收听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搜山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藏。 新年伊始,长江白鲟宣告灭绝,又一种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令人痛心。长江的地理及生态环境,衍生出许多特有的水族,它们一度枝繁叶茂,随着环境的恶化,又纷纷退场。中华白鲟、白鳍豚、斑鳖、扬子鳄等,或灭绝,或濒危,命悬于一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动物在古代多被当作精怪,并有相关故事和图像流传。 长江白鲟是长江特有的鱼类,它的祖先与恐龙同时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老生物。长江白鲟最长者可达七米,体重可达五百公斤,是名副其实的淡水鱼之王。白鲟似乎有些名不副实,它只有腹部是白色,头部、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头部超过体长的一半,长嘴突出如剑,这是白鲟标志性的特征。 十六世纪的博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鲟鱼,并配了图像,重点突出了长吻和鼻孔,对这一物种的认知已较为准确:“其状如鱣,而背上无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颔下,食而不饮,颊下有青斑纹,如梅花状,尾歧如柄。” 在历史上,长江白鲟曾广泛分布于黄河、淮河、海河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后来日渐稀少,成为长江中独有的动物。白鲟的体型巨大,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在古书中称之为鲔。《山海经·东次三经》载:“孟子之山,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鲔。”郭璞注曰:“鲔即鲟,似鱣而长鼻,体无鳞甲,一名鱑。” 古人常将鱣鲔并称,因二者外形相近,鱣即中华鲟的古称,如今中华鲟也是长江中的濒危物种。《诗经·卫风·硕人》里也写到鱣鲔,有“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之句,渔人撒下渔网,鱣鱼和鲔鱼的鱼头耸动,来回弹跳,可见当时鱼类之丰。东晋陆机认为“今东莱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之仲明。仲明者,乐浪尉也,溺死海中,化为此鱼。”在这里,鲔出现在海中,乐浪尉仲明在海中淹死,变成了鲔。乐浪位于今朝鲜北部,是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后在今朝鲜半岛所设的四郡之一。这个故事使鲔带有了神话色彩,仲明的生平事迹不详,鲔因此又称作仲明鱼。 鲔的味道鲜美,古人取来食用,也用来献祭。《夏小正》载:“鲔者,鱼之先至者也。”一说鲔洄游至龙门,便化为龙,民间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故事,原本也是此物,高诱《淮南子注》:“鲔,大鱼,亦长丈余。仲春二月,从河西上,得过龙门便为龙。”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见到渔人捕捉鱣鲔,作《又观打鱼》诗“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鳣鲔随云雷”,认为这些大鱼能和风云雷电相感应,宋人旧注认为“鲔岫居而能变化,故有山根、云雷之句。” 身形巨大的动物被当做妖怪,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搜神记》中记孔子厄于陈蔡,遇到一头大鱼成精,孔子认为“物老则为怪”,动物的年龄如果异乎寻常,长则千年,短则三五百年,就能变成精怪。身形巨大的动物,便被当做是年长之物,在漫长的岁月里,身子得以不断增长。 白鲟是最大的淡水鱼,被人们当做精怪,也是出于“物老则为怪”的认知。明代的《搜山图》中有一白鲟精,被神将拿住,它的长嘴指向天空,还在不断挣扎中。一并遭到擒拿的,还有章鱼、龟等水怪。《搜山图》是二郎搜山降妖的故事,山精水怪遍地奔走,有些变成人形,也有的还保持原形,二郎神部下的神将个个似凶神恶煞,而那些被擒获的妖怪,却显得可怜。或认为这是官府欺压百姓的写照,白鲟被面目狰狞的神将拦腰抱住,动弹不得,令人心生怜悯。 后来白鲟也被纳入龙宫水府的神话体系之中,成为龙宫众多水族精怪之一,与虾兵蟹将等水族一道,拱卫着龙宫水府。清代彩绘本《无量寿佛会庆图册》中出现了龙宫众海怪为文殊菩萨献上珍宝的场景,虾蟹螺贝之外,还有一鱼头人身的怪物,上身穿着红色坎肩,下身穿着灰布裤,朝天的长嘴格外醒目,即是白鲟精。 畅游江河湖海的白鲟,曾经坐拥广袤的空间。西到巴蜀,北至朝鲜,东到东海,都曾留下它矫健的身影。也正因数量众多,大且异状,才被想象为精怪,在人们口耳相传之中愈发神奇。 雪山连海 作者:丁丁 ▲点击音频收听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大部分人到新西兰南岛旅行都是乘坐飞机,直接从北岛飞到基督城、皇后镇或者但尼丁。很少有人像我这样,花几天时间,坐船然后转大巴,慢慢地悠过去。因此,从皮克顿到基督城这条隐藏的绝美沿海公路就活生生地被很多人错过了。我只想说,就为了这条线,也值得坐一趟皮克顿到基督城的大巴。车票提前买的话,40美元左右。正如先前所说的,有此大巴旅行计划,原本是为了体验南北岛的跨海渡轮。我完全没有料到,这趟行程带给了我没有料想到的惊喜。 皮克顿在新西兰南岛的最北端。车子在空旷的马路上一路沿着海岸往南行驶。海岸线并非笔直,而是弯弯曲曲的,以至于车子开了一会后,我就开始晕车想吐了,两眼发花。 下午接近日落时,我感觉更加难受。路上非常冷清,别说人了,这条线路上连其他车都少见。虽然车窗外的海景非常迷人,十足的展现了新西兰的生态环境之美,我却因为晕车而无心观赏。突然,车子停在了路边,也许是司机困乏了,停下来稍作休息。我也可以把头靠着窗户上平静地休息一会。窗外是马路右侧的海滩礁石,左侧的山崖阴影在礁石上附了一层暗色。不远处就是清澈广阔的海水。虽然很美,但这一路上都是这个景观,我已经审美疲劳。在闭上眼睛睡去的前一秒,我突然发现车窗外的礁石里有什么黑乎乎的东西扭动了一下。我以为自己晕车眼花了,忍不住爬起来,揉了揉眼睛一看。一瞬间,我沸腾了——就在马路旁边10米远不到的海滩礁石间,有着许许多多的海豹。只是他们的颜色和阴影下的礁石很接近,不容易被发现。如果不是它们在扭动,我都不会注意这条巨长的礁石海岸线上,栖息着那么多的海洋动物。没错,就在高速公路旁边的海岸上。 傍晚时分,海边山崖跟前的水气蒸腾,把山崖和海平面之间熏染得犹如魔幻篇里的景观。这才是新西兰该有的样子。而一路的海狮海豹让整个场景都活了起来。这还没完。不一会儿,我发现坐在大巴另一侧的同学开始对着窗外拍照。我顺着窗户看过去,那边居然是连绵的雪山景观…… 更开心的是,大巴要在观雪山海景最好的海岸停车休息半小时。全车人蜂拥而下,冲到海边,雪山连海的景色就那么直接步入眼帘,完美得就像画一样。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做凯库拉(Kaikuora),是新西兰潜水以及出海观鲸最好的地方。 巴雅号:交叉帆桁送孤拔回家的法国旗舰 作者:梁二平 ▲点击音频收听 向上滑动阅览全文 ▲《法旗舰巴雅号载着孤拔将军遗体离开澎湖妈宫港》, 刊于年6月27日的法国《世界报》。 清法战争中,法国远东舰队中排水量最大的铁甲舰,是孤拔攻打台湾的旗舰巴雅号。它有着全套风帆索具和汽轮机,配备8座锅炉,双轴推进,输出马力匹,航速可达14.5节,排水量量吨。巴雅号是法国巴雅级铁甲舰的首舰,为木壳铁甲舰,侧舷装甲-毫米;甲板装甲毫米,主甲板两舷配有6门毫米炮,上甲板首尾各配一门毫米炮,中前部(上层建筑四角)各有一门毫米炮(前方一左一右各有两个耳台),同时,还配有2具mm鱼雷发射管。 这艘武装到牙齿的法国重型战舰,在中国战场上并没有太多骄人战绩,几次攻打台湾,都不成功。年3月31日,法军好不容易全面占领了澎湖,刚刚登陆,就接到了准备撤退的命令。原来,法军在越南镇南关战败消息传到法国,引起国内政坛震荡,法国总理茹费理被迫下台,内阁否决了向中国战场追加军费的议题。4月14日,法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战,命令孤拔解除对台封锁。 不过,孤拔本人已无法撤退了。 4月到6月,澎湖岛上流行瘟疫,法军3个月内因病死亡人。《中法新约》签订的第二天,即年6月11日,孤拔也因热病,死在停泊于澎湖妈宫港的巴雅号上。 这幅《法旗舰巴雅号载着孤拔将军遗体离开澎湖妈宫港》插画,刊于年6月27日的法国《世界报》。画面上的巴雅号等法军战舰都没有升帆,而是靠蒸汽动力缓缓驶离澎湖妈宫港,远处小山上的妈祖庙清清晰可见。 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时列队出港的法国战舰都将帆桁斜置成交叉状,这是西方海军的习俗,用以表示是报丧和致哀。年8月29日法国《画刊》刊发的插画《法旗舰巴雅号载着孤拔将军遗体穿过苏伊士运河》,画面中穿过苏伊士运河的巴雅号,也保持着交叉帆桁的姿态进出苏伊士港口。 这就说到了“孤拔之死”的历史谜团。 或许是清军太想打死这个法国远东舰队总司令。马江战役一结束,就有孤拔被长门大炮打死的报道;接着,法舰围攻镇江,又传出招宝山大炮,击中法舰,打伤孤拔的说法;最终,孤拔死于澎湖。所以,至今马江与镇江各持一词,皆认为是自己打死或打伤了孤拔。 不过,据法国孤拔所部军官嘉图著《法军侵台始末》载,马江之战两个月后,孤拔即指挥10月的进犯台湾的战斗。翌年3月,又率舰队围追南洋水师,攻打了镇海。马江之战“打死”孤拔、镇江之战“打伤”孤拔,似乎都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从法方史料看,孤拔应是患热病而死。今澎湖马公有孤拔墓园,埋有他的头发,他真正的墓在法国。 总之,侵略中国的孤拔死在了中国。 以上图文转自《深圳晚报》 -END- 点击“在看”,搭上知识的小船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jbhjb/3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保健养生值得收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