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重磅2018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七大
如果说年是特色小镇的启蒙年,那么年无疑是研发年,是特色小镇由浅水区逐步走向深水区探索发展的一年,而年将是由战略规划向落地实践推进的关键一年。 站在年的终点,回顾过去一年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历程和行业现状,展望年行业大势,作为业内专业研究和咨询机构觉得很有必要。本文总结了近两年来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结合了我们策划咨询的近20个小镇项目案例,并对几类重点产业型小镇的发展模型进行了解剖,确定了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产业标准,并对年中国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7大方面的趋势预测,在此与业界共同分享。 政策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保障: 一系列政策的高节奏、多部委密集出台,拉升了全国对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这对助推特色小镇建设起到引领性推动作用。 特色小镇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模式总结 1、两批国家特色小镇项目阶段性成果总结 经过近2年的发展,中国个第一批特色小城镇和第二批个特色小镇(包括非建制镇的特色小镇和建制镇的特色小城镇)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主要是表现为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基础设施配套基本达标、绝大部分小镇拥有省级上非特质文化遗产、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较大进展。具体来看: (1)新增大量就业人口,显著提升人均收入。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整体特色小镇带动新增就业人口近25万人,平均每个小镇新增工作岗位近个,居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3。 (2)地理分布特征方面,平原、丘陵、山区的比例基本上为三分天下;从交通便利性来看,农业地区占比为43%,大城市近郊30%,城市远郊27%;基础设施配套等相对完善,多数小镇实现普及自来水、较高的生活垃圾处理率、银行和生活商业覆盖等,基本达到县级平均水平。 (3)功能类型角度来看,两批特色小镇中旅游文化类的小镇最多,产业类小镇数量较少。据统计,两批特色小镇中,85%的小镇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80%以上的小镇定期举办民俗活动,70%以上的小镇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 (4)体制机制创新效应显著。资金来源方面来看,约一半的小镇采用了PPP模式,有近3/4的小镇采用购买市场化服务项目的模式进行运营;约90%以上的小镇建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一站式”综合行政服务,大大缩短了行政管理的链条并提升了效率,同时约80%的小镇设立了综合执法机构。 2、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类发展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除了取得上述成果,我们同样发现,多数小镇仍然坐落于大城市内部或近郊区域,更多的还是对于城市内原有资源和新增外部资源的重新整合,是对于原有商务CBD等区域产业发展业态的一种模式升级,将原有浓重的商业或产业生态添加更多宜居、宜业、宜娱的元素。 同时,这些小镇的开发模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一种是“政府大包大揽”模式,在此,我们不妨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来分别说明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 (1)“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更多强调产业自身的内驱动力,政府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是配建制度和环境的角色,以最高层级的规划作为引导力量,在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和社会资本起主导作用,负责具体的战略落实、建设和运营。 以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例,小镇坐落于上城区目前仅有的成片规划区块,规划面积3.2万平方公里,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成立了玉皇山南建设发展公司,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投资建设主体,主导小镇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2)“政府大包大揽”发展模式 与民营经济力量较强相伴随的一般是该区域的经济活力较强,而与之相对的,政府力量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区域往往表现为经济活力较差,进而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由于企业和社会资本能力不足,政府角色定位多表现为“大包大揽”模式。 以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为例,该类小镇的典型特质是依托当地优质的历史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传统、特色景观资源,这些是满足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条件。 我们认为,这类文旅小镇存在且生命力活跃的一个大前提是在大城市周边,满足城市人群周边游需求,而对于独悬于生态环境较优质但交通不便、或是景区缺乏足够特色的文旅小镇将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尤其考虑到这一区域经济活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地方政府财力薄弱三大问题,此类特色小镇的建设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案即为政府全权负责型。 如果由政府全权负责,那么特色小镇的设计和建设的水平应该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但是在整个特色小镇的不断开发和升级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采用股权投资、PPP或基金模式都有可能,但一定要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zfs/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2017中国马业十大风云人物拥抱改变,
- 下一篇文章: 三生有享云商怎么做,看这里,一看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