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2教会我们的生物满满的干货
BBC年度大片《蓝色星球2》已经完结, 潜水员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息。 不知道下一个蓝色星球的约定, 是否又是16年后了?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回顾一下, 《蓝色星球2》里出现的那些奇特的海洋生物。 海洋世界的神奇永远出乎你的意料。 浅海与深海的生物分布差异 深海环境稳定,物种分布除了几个生态热点(例如冷泉+热泉+鲸落),比较没分区域性。反之浅海就有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分界线。为了预测潜水能看到的生物相,必须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来定义我们最熟悉的「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域」(Indo-Pacifictropics)。不必说你也一定知道在热带、温带跟寒带潜水能看到的物种会不一样,在印度太平洋和在大西洋看到的物种也很多都不一样,但是因为有海流的影响,热带印度太平洋的边界并不刚好跟人类画好的纬度吻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冲绳,冲绳的纬度已经跟重庆差不多,但是海水在夏天的时候却很温暖,也有很多热带能见到的物种,这是因为有黑潮的关系,所以热带印度太平洋的北界竟然是在日本鹿儿岛的佐多岬(Sata-Misaki),其纬度跟上海差不多耶!而且在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域的边界,往往会有过度带,也就是同时能看到一部分热带物种和一部分温带物种,例如日本本州岛东南沿海(在东京南部海域的八丈岛竟然也有热带海洋生物),澳洲黄金海岸以南的新南韦尔斯省沿海,西澳SharkBay以南的沿海,南非AlgoaBay(靠近伊丽莎白港)以西的沿海,这些过渡带也是很不错的潜点。 当然,这条边界不是那么直,像新西兰北岛就有比较多印度太平洋分布的物种,而比较不接近南极的生物相。在热带印度太平洋海域的中心,也就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是所谓的珊瑚大三角,我想这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也就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索罗门群岛。在这海域内可以看到最多样的物种,所以是很值得潜水的海域。另外,有一条无形的边界叫EastPacificBarrier,大致以复活节岛为南界,以夏威夷和中途岛为北界,这边界也大致跟南岛语族播迁的东界一样,超过EastPacificBarrier,你潜水会看到的物种,会比较像北美温带或是加勒比海的物种,像著名看大白鲨的墨西哥Guadalupe岛就是在EastPacificBarrier以东,其他像Revillagigedo岛和Clipperton岛也都是在EastPacificBarrier以东。根据以上的知识,我建议如果单纯考虑能看到的物种的多样和新奇程度,可以优先探索珊瑚大三角,想看多一点温带的物种,可以考虑到过渡带去(没那么冷)或是到EastPacificBarrier以东的加州(Channelislands的海藻林水中能见度比较高)、墨西哥海域。想看不同于热带印度太平洋的热带物种,则可以考虑到加勒比海。 深海篇TheDeep 台湾东北部龟山岛的热泉与乌龟怪方蟹,与深海热泉的动物与热泉的关系一样不一样呢?为什么科学家得花很多经费下深海去研究热泉,不在龟山岛或是冰岛等可以靠休闲潜水就可以到达的热泉研究就好了!?其实乌龟怪方蟹吃的是被热泉烫熟的浮游动物,因为东北角是半日潮,一天会有两次潮水交换,所以怪方蟹一天会从洞里出来觅食两次,捡拾烫熟的浮游动物来吃,其他时间就躲在洞里,避免被天敌吃掉。而深海热泉则是化学自营的生态系,得依赖硫化菌,然后其他动物吃硫化菌或是食腐。所以龟山岛的热泉跟深海的热泉生物相是差很多的。 鲸落里的食骨虫和海底热泉的巨型管虫亲缘关系很近,都有共生菌,前者吃鲸骨后者靠硫生存。 鲸落的最终阶段-亲硫菌阶段,可持续50年。1.鲸鱼骨头里面是厌氧菌,外头是一层亲硫菌。厌氧菌利用海水中的SO4取得O去分解脂质,代谢产生废物H2S。2.亲硫菌利用海水中的O2去氧化H2S。3.贻贝、管虫、蛤蜊-亲硫菌共生。多毛虫、笠螺-吃亲硫菌。甲壳类,例如铠甲蟹-吃这些动物。 管水母Siphonophorae。先告诉你,管水母其实是水螅纲的!潜水的时候,有机会看到水螅释放出水母的瞬间。究竟水螅纲的动物的生活史和其他腔肠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水螅纲的特征就是水螅体的阶段在一生当中最明显(而珊瑚就是没有水母体的阶段,只有水螅体,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去垦丁潜水看珊瑚产卵,因为珊瑚是由固定营生的水螅体释出卵的),我们潜水的时候看到水螅纲的水螅体释放出的水母一般来说比砵水母的要小。水螅会聚集成群体,且会分工合作,像是一个个模块组合起来的,一般会分成营养体和繁殖体,营养体负责吃东西,繁殖体负责做出水母体。有些水螅的水母体不会被释出,而是和水螅体一起形成群体,有些则会被释出到海里。 水螅目的一生:精卵结合-浮浪幼体-水螅体-水母体-精卵结合。虽然水螅体看起来像是在释放幼体,实际上却是青少年透过无性生殖释放出成体!除了水螅目,还有管水母目。还记得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Tawali附近海域潜水的时候,常常会在海里看到粉红色的管水母,在马尔代夫工作的时候,也曾经遇过僧帽水母(或称葡萄牙战舰,严格来说,应该称为水螅)大爆发,还被螫到嘴唇,上船后立马用热水敷嘴唇20mins(根据DAN组织的数据,被僧帽螫到,用身体可以忍受的热水去蛋白活性是有效的,反而不是用醋,算是特例,所以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阿)。管水母目和水螅目的区别在于管水母目的水螅体和水母体则常常是聚集在一起,让你以为那是水母体(所以俗称管水母),事实上群体里的水母体往往会负责提供浮力(浮囊体)或是动力(游泳体),而水螅体则负责猎食、防御和繁殖出水母体。水螅纲还有一类大家常误认为珊瑚的水螅珊瑚目,俗称火珊瑚,特征就是dactylozooids比较强势,被螫到也是很痛,去绿岛潜水的时候,有机会看到头足类把蛋蛋产在火珊瑚喔!但小心不要摸! 深海物理环境/分层/代表鱼种/行为/型态差异。DVM代表垂直迁移,这就是为什么可以拍黑水,因为很多Mesopelagic的动物会垂直迁移,有些甚至会迁移到Epipelagic层上来!Biomass最高的区域是m,是藻类能行光合作用的极限深度。Benthpelagic代表鱼种是:rattail跟halosaur,Benthic代表鱼种是snailfish跟greeneye 介于-公尺深的Mesopelagic层,大约有种鱼的形态是典型的暗色、有发光器、嘴巴大、尖细牙齿、骨头和鳞片退化、有比较长的细脉网(retemirabiles)、酵素活性低,以及当日垂直迁移行为。生活在-公尺深的Bathypelagic层的鱼,因为能量取得不易,约有种是趋同演化出性转变、极端骨骼架构、肌肉退化、失去眼睛、雌雄型态分别大、保留能量的行为。 深蓝篇BigBlue 海洋生物的迁移,特别是m-m的动物的垂直迁移,其实规模很大,只是无法像非洲赛伦盖地草原能从空中拍出很壮阔的感觉。要体会垂直迁移,最好的方式就是玩「黑水」,也就是选一个底下够深的峭壁地形,至少至少都要m以上,最好有m-m,然后晚上潜水。大洋和近岸动物的水平迁移(洄游),也跟觅食和育幼有关,沙丁鱼是边游边吃一次搞定。珊瑚礁的鱼类往往是利用大洋来育幼,例如集体交配后小鱼会在外海孵化生长,长大后回到珊瑚礁,反之很多大洋的鱼类是在珊瑚礁或是红树林等近岸繁殖下一代,例如鲨鱼的宝宝可能会在红树林舄湖地形生活一阵子才回到大洋。 葡萄牙战舰是管水母目的水螅,有带冠、充满一氧化碳、缺乏中胶层的浮囊体(pneumatophore),没有游泳体(nectophores),光靠风力和流和浪在海面漂流,水面下有营养体(gastrozooids)+生殖体(gonozooid)+指状体(dactylzooid),生殖体分公母。所以葡萄牙战舰是水母体和水螅体聚在一起的群体! 抹香鲸的发声-抹香鲸的左右鼻子不对称:左边用来呼吸,右边用来发声!发声源(vestibularsac的monkeylips)-透过spermaceti传导到头骨-头骨反射声波到junk-往前传导到吻端射出声波。注意抹香鲸的右鼻道在spermaceti下方,junk的上方。spermaceti除了用来发声,也是雄抹香鲸用来泡妹子的器官(性择下的产物) 绿水篇GreenSeas 巨大海藻林的分布-利用Robinson地图投影法,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全球冷暖流的流向与海藻林分布的关连,海藻林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东太平洋温带、澳州东南岸、纽西兰、南美洲靠近南极的海岛、南非。不同地区的海藻林优势种并不一样,主要有Macrocystis(巨藻属)、Ecklonia(鹅掌菜属)、Laminaria(海带属) (摄影/王天虹) 糠虾(眼蚕)Mysidshrimp是归类在SuperorderPeracarida之下的OrderMysidaceaMysis属,又叫Opossumshrimp,潜水看到的糠虾母虾腹部可能会抱卵。糠虾是很多鱼的食物,例如BBC蓝色星球II的绿水篇就拍摄到澳洲的草海龙摄食糠虾的画面。 七鳃鲨-常出现在温带太平洋海域和大西洋的浅海,食性广泛。在南非七鳃鲨的胃里发现过软骨鱼、鲨鱼卵鞘、盲鳗、硬骨鱼、鱿鱼、章鱼、螺、甲壳类、海豹、海豚等等,也有攻击海狮、老鼠和吃食人类尸体的纪录。七鳃鲨攻击小型猎物的时候是单独进行的,例如鱼和鲨鱼,但是攻击体重可以达到kg的海狗时,就会采取团队合作围攻。 鲨鱼怎么呼吸?鲨鱼不像硬骨鱼有可以开和的鳃盖,所以必须靠张口或是持续游泳来维持水流流进鳃(心脏-鳃-体循环-心脏),同时也藉由肌肉的运动去帮助血液的循环。有些底栖型的软骨鱼因为嘴巴埋进沙子,则得透过第一对鳃裂作为进水口(spiracle)把充氧水灌进鳃。所以一旦鲨鱼被鱼网缠住,就很可能窒息而死,BBC蓝色星球II也拍到章鱼用触手伸进鲨鱼的鳃裂,让鲨鱼无法呼吸的画面 鲨鱼的感官-鲨鱼能够透过多重感官去侦测猎物的存在和定位,在很远的时候会利用听觉和嗅觉大致确定猎物的位置,然后近距离的时候可以靠视觉,等到靠很近、能见度不好或是要找躲在沙子里的猎物时,就会依赖电场、触觉和味觉来准确定位猎物 草海龙-可以在澳洲的东南岸找到,例如维多利亚省的PortPhillipBay。通常在10-11月求偶,一次可以生-颗蛋,雄鱼护卵后2个月孵化。嘴巴细长,会吃如糠虾大小的节肢动物 海獭-属于食肉目(海獭、猫獭、北极熊),是最小的的海洋哺乳类(比鼠海豚还小),成年雄獭体重约25-35kg,没有厚厚的脂肪层保暖,得依赖毛皮来绝热,也因为毛皮而被人类猎捕。一天需要吃体重的25-30%的食物。另一种猫獭(秘鲁水獭)则吃无脊椎动物,但会花比较多时间待在岩岸而不是水面上 须鲸的摄食行为-须鲸又分成露脊鲸科(例如弓头鲸)和须鲸科(蓝鲸、大翅鲸):露脊鲸进食的时候是把嘴巴打开然后让水从舌头两侧往鲸须去挤压过滤,再利用舌头把卡在鲸须上的浮游动物刮下来吞进肚。须鲸进食的时候则是会利用可很大程度拉伸的喉腹折张开血盆大口,一大口把浮游动物含到口腔,然后喉腹折往上颚方向缩回让浮游动物去卡在鲸须上,最后用舌头把浮游动物吞进肚。大翅鲸则会利用气泡云去围捕猎物,除了迷惑猎物,也可以用来隐藏自己的行踪。 鲸的头骨演化 鲸鱼的头骨演化主要有两个趋势: 1.鼻骨靠中靠背部:上水面呼吸的时候,可以透过背侧的鼻孔呼吸,而不是从前端 2.制造出长吻:齿鲸可以有长排的细牙去咬着猎物,须鲸的上颚的表皮组织衍生出角质鲸须(而非牙齿的珐琅质) 齿鲸是靠脸部的骨头往后延长制造出长吻,须鲸则是靠枕骨往前 头足类的脑与巨大神经索-软件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达程度和其能活动程度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关联的,大部分是只有神经节围绕在几个重要的脏器例如套膜、足、鳃、嗅器、内脏团和齿舌,但比较极端的例子像是不太动的石鳖就没有神经节,而能学习和快速运动的头足类,就有脑和巨大神经索,让他们具有学习和快速控制协调套膜肌肉的能力。 章鱼的吸盘-章鱼在吸盘有特化的肌肉群,可以控制不同程度的力量去吸附物体。当吸附到物体时,外层漏斗腔(infundibulum)的肌肉会重塑吸盘边缘让牠更贴合物体,形成密封状态。内层的腹吸盘(acetabulum)的肌肉则会收缩,用吸满水的方式在内部产生负压来对抗海水行成的外部压力,而这样的压力差越大则吸力越强 海岸篇TheCoast 海鹦与企鹅-企鹅只分布在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唯一的例外是加拉帕戈斯企鹅),北半球则是有行为和外观比较接近企鹅的海鹦和海雀,但并没有「北极企鹅」 金枪鱼如何维持体内温度高于水温?金枪鱼的红肌能提供爆发力,且血管的排列有热逆流交换机制,能让靠近脊柱的红肌能维持高温,加上外型符合流体力学,让金枪鱼能在海中高速游泳。 谁说胖子不能玩自由潜?南方象海豹(北半球也有)在南极的平均下潜深度为m,比威德尔海豹还要厉害,而食蟹海豹(名字是个误会)则在表层水域吃磷虾(不是吃螃蟹),所以不会下太深。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zfs/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数据不合格进口食品问题排名海淘代购与
- 下一篇文章: 财智名媛三生到底是什么生意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