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敏白灵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14/4326406.html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品读农耕节气,

聆听春来秋去。

感悟四时之景,

传承经典文化。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讲:王华老师。

《雪梅》

第一讲知诗人

卢钺,南宋诗人,自号为梅坡,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这也是从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云:“本书卷六十六有卢铺,字威仲,永福人,疑梅坡其号也。’中得知的。生平事迹不详,因此我们也只能从他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中了解一二。对于对他的了解我们知之甚少。他最有名的词就是两首雪梅了,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两首词可见这位文人的雅兴和志趣。他喜爱梅花应是到了极点。

他的朋友刘过有一首词:《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词对了解卢梅坡有比较大的作用至少可得知他在京城呆过,而现在卢梅坡要离京,这个原因会有很多种了,也许他云游四海,到京城只是小游,一般来说最大的可能是为官被贬,但看这首词的意思不太像。卢梅坡属于花鸟诗人,从不感慨国家大事与黎民疾苦,感风吟月者很多,可见家境不错。他流传下来的诗很少,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花树占了绝大多数,梅花在花树里占了近50%再次印证他家道殷实。他擅长写绝句,基本不写别的体,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他长居京城,最好的朋友就是刘过了。

第二讲明诗意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雪梅》这首诗的意思: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独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这是一首雪、梅并写的七言绝句。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早春景色中最美的,互相不认输。这样的写法使“梅”和“雪”的形象都更加活泼,仿佛玩闹的孩童在互相比较。

次句写诗人因为梅花和雪花的竞争而困扰,难以评判高下,只好停下笔来思索。引出后两句对梅和雪的点评——雪花晶莹剔透,梅花幽香扑鼻,无论是雪花的洁白还是梅花的香气,这些都是世人早就知道的特征。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诗人妙用数词,得出它们各有千秋的结论,构思新颖,用词巧妙,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讲感诗情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骚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骚人”,即诗人:“搁”,放下:“评章”,评论。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述梅雪争春,并作出评判,梅含清香,但比起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花的清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雪中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侧面也能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热爱与痴迷。

第四讲悟诗韵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卢梅坡在这首经典的诗作中,正是写得很细腻,无论是对于梅花的刻画,还是对于雪花的赞美,那都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一直流传下来的原因。

图文

王华

编辑

李婧

初审

徐曦

终审

权少敏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zfs/5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