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牧歌新西兰四惠灵顿基督城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离开毛利人雪莉一家,孩子们也是依依不舍的,上学前专门来告别,我和清荷内心很喜欢他们一家。不过,中国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句绝情的谚语,也让我们释然。 地图上显示,从图朗伊到北岛最南端的惠灵顿要横穿半个北岛,路程公里,5个小时。新西兰的版图主要分北岛和南岛二部分,地质年代两岛曾经连着,然后又分开。新西兰自驾游玩分二种,一种是从奥克兰租车玩遍北岛,然后在惠灵顿连人带车坐渡轮过库克海峡;另一种是在奥克兰租车开到惠灵顿还车,搭飞机飞到基督城再租车。聪明伶俐会打小算盘的清荷,发现渡轮费用比飞机票贵,所以毅然决定飞过去。 这公里路程乏善可陈,天气不好,淫雨霏霏。印象深刻的是,道路管理确实不错,比如:路段施工,会有车提前在前面提醒,让你有心理准备。国内开车一些路段,减速标示突兀,从80公里降到40公里,臣妾不知如何是好?还有,如果修路占道,他们有个间隔灯放在路边,双方车公平通过。一路走来,基本不堵。 临近惠灵顿路过一段海岸线,狂风大作,浊浪排空,我们的小车像船一样飘,车开得惊心动魄。 此时的惠灵顿人开车不见减速,一骑绝尘,狼奔豕突的样子。在惠灵顿呆了两天,我们遭遇了一场强台风,风雨交加,给我的印象不大好,这个城市除了开车像首都,其他没啥像首都的。 进城时给车“别”得难受,所以入住当地人Howard,Joan家后,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明天把车还了。 惠灵顿人口40万,地处断层地带,城市除临海的平地外,城市依山而建,所以进出家门要么上山,要么下山。惠灵顿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势较高,一年中没有风的日子太少。我们住的这户人家在山顶上,他家种的树和其他植物,生长得弯弯扭扭,海风侵蚀,院子里的座椅也长了青苔。 Howard,Joan给客人住的是在他们家后院建的屋子,屋子收拾得很干净,房东是知识份子,所以家里各类书很多。需要到主楼上卫生间,好处是很独立,进出不需要经过主楼,宾主各自为安。当晚风雨大作,清荷没经历过台风,担心风太大会不会把屋子给掀翻了。雨太大,我们只好躲在房间里,憋着尿少上客厅的卫生间。这一天赶上主人宴请宾客,他们似乎已习惯于惠灵顿“风城”的称谓,依旧杯盏交错,欢声笑语,我们在屋子的这一头唯一能做的浪漫的事情就是:听风听雨! 第二天我们还车回来,女主人Joan表示昨晚宴请友人,可能影响了我们并表示歉意,解释昨日宴请客人是多年同事,刚结婚。Joan还做了一份西红柿派给我们,色香味都不错呢。 Joan是附近一家primaryschool(小学校)教科学史老师,她丈夫是电视台的采编人员。Howard很直率地告诉我们他的前妻是个毛利人,现在的妻子是二婚的。歪果仁的禁忌与中国人不一样,二婚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不如年龄、收入、三围重要。 从山顶看惠灵顿还是蛮漂亮的。我们决定步行下山到市区的几个景点去逛逛。 从山顶步行到市区需要穿越一片森林 码头旁的毛利人小船 惠灵顿的风让我整个人都凌乱了 他看起来好冷 头发被风吹得和草一样 因为还了车,时不时还下着雨,我和清荷逛市区只得沿着街道两旁走,街市建筑风格特别像英格兰,所以人们说惠灵顿是新西兰最英格兰的城市。到了惠灵顿码头,大家看看码头上这块纪念标志:一片银厥(silverfern新西兰国花)树叶上镂空的地方,士兵长征的形象。 这个创意里有一段新西兰人最感伤的历史。朋友们随着我和清荷走进惠灵顿国家历史博物馆了解一下。 从博物馆平台上看到的风景 这个蜡人是根据参加一战时新西兰军官真人比例做的,看看拿左轮手枪手指的和纹路,还有汗毛、流淌血液的颜色,几可乱真。 那么,为什么新西兰周围没有敌对国家要跑那么远去参加战争呢?这得从新西兰地位说起,她自从库克船长宣布为英国领地的第一天就注定了要被英国女王陛下管辖,新西兰也希望有个有钱的主子,这样主子与别人打架,哪有不拉偏架的道理? 年的4月2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澳新军团,所有的新西兰参战士兵从惠灵顿码头上船,开赴欧洲战场。最终登陆位于土耳其爱琴海湾的加利波利半岛,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作战。然而,因为错误的指挥,战争最终落败。位新西兰战土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大约位战士在战争中受伤,新西兰成为参与该战争的所有国家中,按人口数量计最高伤亡和死亡率的国家。虽然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并且给澳新军团以沉重的打击。然而,在历史学家眼里,加利波利登陆是新西兰拥有独立国家身份的开始,因为在这一战役中,新西兰首次登上了国际舞台,新西兰军队也凭借擅打硬仗、不怕艰难的表现赢得了尊重。 惠灵顿街景 惠灵顿美食一条街“古巴街”的美食,牛肉牛肉新西兰的牛肉,如此美味!当然,还有海鲜! 令人惊叹的是朝鲜战争新西兰也参战了,不过派的是海军,如果有陆军与志愿军交手,不知鹿死谁手? 新西兰人打完仗回家似乎不记仇,可能是没有遇到日本人烧杀抢掠长不起记性。每年搞纪念活动宣扬勇敢和爱国主义,其他的不提。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大家熟悉的西方国家以虞美人花纪念战争,来源于一战中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雷(JohnMccrae)在目睹年仅22岁的战友亚历克西斯·赫尔默(AlexisHelmer)中尉之死,写下的一首诗《在法兰德斯战场》(InFlandersFields) 在佛兰德斯战场, 罂粟花随风飘荡 一行又一行, 绽放在殇者的十字架之间, 那是我们的疆域。而天空 云雀依然在勇敢地歌唱,展翅 歌声湮没在连天的烽火里 此刻,我们已然罹难。 倏忽之前, 我们还一起生活着, 感受晨曦,仰望落日 我们爱过,一如我们曾被爱过。 而今,我们长眠在佛兰德斯战场…… 继续战斗吧 请你从我们低垂的手中接过火炬, 让它的光辉,照亮血色的疆场 若你背弃了与逝者的盟约 我们将永不瞑目。 纵使罂粟花依旧绽放 在佛兰德斯战场…… “虽然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是老百姓不懂政治,让他们去参加一个自己不懂的杀戮,留下的只有悲哀了! 惠灵顿旅游以匆匆开始,又以匆匆收场。我们搭飞机直接飞基督城,按计划在这里等待次日从深圳来的大学同寝室同学,一个讨厌英语的民主人士。 基督城这个城市中国人对她的了解来自年2月22日的地震,死亡65人,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是居民的心理压力要经过漫长的调整期。 圣诞节前发生地震,是上帝外出游玩而忘关好门窗吗?所以我们在安顿好的第一时间去看看基督城的教堂,希望上帝不要忽略虔诚的子民。 地震后基督城的地标式建筑物—天主教堂受损严重,为了保证居民正常礼拜,政府出资建造纸板教堂。 新西兰基督城纸教堂是由日本建筑师坂茂所设计,纸教堂的架构简单,采用A型结构,混凝土的基础再加上98个同样大小高度为23.8米的纸板管,构成了最安全的抗震建筑,纸教堂的使用寿命50年。 新西兰基督城纸教堂总投资万新元,历时两年修建成功,于年8月6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了南半球第一座纸质教堂。简单大气的外形和一系列的彩色玻璃,让整座教堂如童话故事中的城堡一般美丽。教堂占地0平方米,内部空间很大,可容纳人进行礼拜。 那幅锦旗上写着:我们的教堂为所有人祈祷。在教堂右手出口有段文字写到:我们不接受超过五元的捐款!联想到国内寺庙恨不得扒你的皮,我那个恨。 基督城原教堂的一面震塌了,据说:市民们修还是不修,一直是个问题。搁置争议,共同不修。 中心城区广场,乘坐有轨电车,到酒吧咖啡馆喝二杯,也是很惬意的事。 此外雅芳河泛舟,林荫下的一潭,折射出生活的美好。 沿途经过植物园,年建造时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小儿子与丹麦公主结婚,植物园内光玫瑰花有个品种。坎特伯雷大学、艺术馆、博物馆一字排列,大概也要花上半天时间。 设在基督城机场附近的“国际南极中心”绝对是中国人应该去参观的地方,因为去南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遥远的梦想,南极中心可以感受一下南极的元素。 中心是为管理新西兰、美国和意大利三国合作项目而建立。其中美国人在基督城机场有定点航班,为南极科考运送物资。我在机场发现了一架美军C--运输飞机,美国人在南极的基地可住人。 南极馆按南极的气候及冰雪设计,我们跑进南极风暴舱,亲身感受了零下18度的寒风。坐了一次基地车在崎岖起伏路面颠簸,可以想象19世纪探险家们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无论在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探险家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那些伟大的探险家一个世纪以来为人民崇敬。 说到南极探险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罗尔德·阿蒙森,我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看到他许多的石雕头像和纪念碑,他和库克船长一样是那个需要英雄年代人类勇气和智慧的象征。所以,了解阿蒙德才知道当地居民价值观和历史。 阿蒙森年出生于挪威,他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 年英国人斯科特和挪威人阿蒙森对南极极地的冲刺比赛成为人类历史上极限挑战的经典故事。他们二人分别率领的英国、挪威两国的探险队几乎同时到达了南极洲罗斯岛的两側。阿蒙森的探险队只有5个人。他们驾着由52条爱斯基摩狗拉的4架雪橇。每向南公里,他们便搭建一个仓库,存贮大量的食品和燃料。为了防止迷失方向,他们每隔一段距离就在雪地上插一个标竿。阿蒙森探险队进入南极腹地之后,遇到了重重困难。在离南极公里处,出现了上坡路,阿蒙森决定把体弱的狗杀掉,只带两个月的口粮,三架雪撬轻装向南极极点冲刺。“一定要赶在斯科特之前!”年12月14日下午3点,阿蒙森探险队终于站到了南极极点上。阿蒙森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他们唱起了国歌,把一面挪威国旗升到了极点上空。当挪威探险队员在极地庆祝胜利的时候,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还在暴风雪中挺进。斯科特拉雪橇用的西伯利亚矮种马适应不了南极的严寒,一匹一匹地死去了,最后只好用人力拉雪橇。暴风雪、冻伤、体力下降,打击一个接一个地向队员们们袭来,终于胜利在望了,队员们却发现了挪威队的旗子。显然,对手走到了他们的前边。这是多么沉重的精神打击啊,有的队员精神几乎要垮下来了。“前进!”斯科特吼着。两天后,斯科特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极点,他们在挪威人的帐篷里看到了阿蒙森留下的信。他们们把英国国旗插在帐篷旁边,他们成了到达南极极点的亚军。第二天,精疲力尽的斯科特队踏上归途,他们按照科学探险的惯例仍然沿途收集各类岩石标本,书写探险日记。可是他们的口粮不足了,还有的队员手指甲冻掉了。狂风咆哮着,两名队员不幸牺牲了。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的末日已经不远了。这很遗憾,我恐怕不能再记日记了"。 8个月后,搜索队找到了他们的帐篷和遗体,人们在斯科特身边发现了18公斤岩石和各种化石标本。他们在死亡降临的时候仍然没有丢下科学,仍然为人类保留着科学财富! 关于南极探险我还搜集到另一个感人的故事。英国人沙克尔顿于年率“猎 人号”出征南极,年12月冲刺,到达距南极点不足一百英里处不得已放弃,撤退途中仍然险象环生,但沙克尔顿顾念同袍的英勇和仗义开始显露,在生死一线的情况下把仅有的一块饼干强让给队友。此行让他获得女王授爵。年8月1日,他率“坚韧号”第三次出征南极,转年的1月8日即被困于浮冰,船体在巨大冰块挤压下岌岌可危。10月27日下令弃船,所有队员栖身于冰层之上。11月21日“坚韧号”沉没。在冰层断裂的威胁下,年4月15日率全员乘三条救生小船,饱经风波后终于登陆象岛。因为并不在航道上,株守此岛只能是坐以待毙,所以于24日即率五名船员前往南乔治亚岛求援。六人靠一条小船在冰冷的怒涛中度过十七天,备受折磨,奇迹般地到达了目的地。这个过程不要说亲身体验,仅仅阅读后人的描述,就已令人不寒而栗。之后他执意亲自带船返回象岛解救留在那儿的队员,几经挫折,终于在8月30日成功接回全体船员,一个都没有少。他因为在第三次的失败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不放弃每一个人的高尚品质,获得了个人的巨大成功。到了年,他要展开第四次南极之旅,据说此时这位英雄看上去已经显得矮胖了。9月17日,他从伦敦起航,第二年1月4日再次登上南乔治亚岛,第二天凌晨即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四十八岁。5月5日,他被安葬在岛上的捕鲸人墓园。他的死也代表着南极探险英雄时代的谢幕。 我们中国人到了21世纪才开始研究南极,年建了第一个长城站,此后又连续建了三个中山站、昆仑站、秦山站。不过,基督城的“国际南极中心”有关中国南极考察的信息不多。他们对中国游客的兴趣更大,好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科普,长见识。 我们在基督城住宿的主人Daphne是位退休教师,在香港教过9年的英语,对中华文化有兴趣,不过估计了解不深。我在她的客厅看到一幅清代华喦赝品,她很喜欢,于是大家有了话题,聊了好多中国画的渊源关系,西洋画脉络中国人经常接触,可是中国画要外国人了解有难度,好在中国国力强大起来,他们不了解不行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goue.com/hgfbfw/3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一家带着房子到处跑,用12天的时间玩遍
- 下一篇文章: 用三天时间,深度体验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